貴州大學“蒲公英守護”團隊9天實踐播撒希望種子
貴州首推流動兒童關愛政策
“蒲公英守護”團隊9天實踐播撒希望種子
貴州省民政廳、省委社會工作部等23個部門聯合出臺《關于加強流動兒童關愛保護的若干措施》,這是全省首個針對流動兒童關愛保護的綜合性政策文件。為響應政策號召,7月23日至31日,“蒲公英守護”團隊一行6人赴貴陽市云關鄉社會工作和志愿服務站,開展為期9天的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安全課堂、心理輔導、趣味教學等形式,為當地流動兒童送去精準關愛。
政策落地見行動 安全與心靈雙重守護
7月23日一早,“蒲公英守護”團隊來到服務站便和工作人員深入溝通,走訪家長務工場所,通過問卷多維度掌握流動兒童生活學習以及家庭現狀。
活動開始,針對流動兒童安全意識薄弱問題,團隊創新設計“安全拍手歌”“勇氣球傳遞”等互動教學,圍繞防溺水“六不兩會”、防拐騙“記電話地址”等核心要點,以情景設問、宣誓承諾等形式強化記憶。活動中,孩子們爭相傳遞“勇氣球”,高喊“反對霸凌,從我做起”,宣誓時緊握的小拳頭與堅定的眼神,展現出對自我保護的深刻理解。
心理關懷同樣是此次實踐的重點。團隊通過情景模擬與游戲互動,幫助兒童識別焦慮、抑郁等情緒,掌握傾訴、繪畫轉移注意力等實用調節方法。“情緒九宮格”游戲中,孩子們用自己獨有的方式展現對“開心”、“憤怒”、“焦慮”、“害怕”、“傷心”、“激動”等情緒的理解。
趣味課堂融智育與文化 種下讀書與愛鄉的種子
結合流動兒童學習需求,團隊打造“學科方法+地方文化”雙軌趣味課堂。語文以“六維訓練法”為綱,通過“看圖猜成語”游戲激發興趣,一名堅持寫日記、整理錯題的兒童三次猜中答案,贏得滿堂贊嘆,也展示了努力的魅力;數學課堂圍繞“計算筑基、錯題復盤”等策略,穿插“學數學,樂趣無窮”的鼓勵話語,將抽象公式轉化為“尋寶游戲”;英語教學則拆解“看聽圈寫讀”五步學習法,引導孩子從“被動接受”轉向“主動運用”。
同時,講解貴州文化專題。課堂通過視頻鋪展喀斯特峰林的層巒疊嶂、黃果樹瀑布的飛流直下,配合酸湯魚的酸辣鮮香、絲娃娃的清爽口感解析,苗銀的叮當脆響與侗歌的婉轉悠揚展示,讓孩子們直觀觸摸家鄉的地理肌理與文化脈搏。團隊結合實景細節引導觀察生活中的文化印記,從晨霧中的山影到節慶時的歌聲,將鄉土之美轉化為可感知的成長養分,讓“好好學習看山河”的信念如晨露浸潤心田。
服務站里的“家” 陪伴中見證成長
小小的服務站,卻蘊藏著大大的愛。孩子們在搭積木、畫畫、運動、學習中相互陪伴,在工作人員的照護、教育下茁壯成長。隨著活動推進,孩子們逐漸放開拘謹,主動參與互動、分享想法,服務站已成為他們結交朋友、快樂成長的“第二個家”。孩子們總是迫不及待地來到這里,和小伙伴們一起學習、玩耍、成長,其中收獲的不僅是知識和技能,更是珍貴的友誼和快樂的童年記憶。有孩子們在的時候,服務站總是笑聲不斷,熱鬧非凡,已然成為社區里最溫暖的一角,見證著孩子們一點一滴的成長和進步。
此次實踐活動通過政策落地與基層服務的結合,為流動兒童提供精準關愛,也為后續關愛服務積累了實踐經驗。團隊成員表示,將持續關注流動兒童需求,用專業服務為孩子們的成長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