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為帶領青少年學習蘇州大學紅色校史,傳承紅色基因,蘇州大學社會學院“走讀東吳史,賡續江南脈”校史宣講實踐團于蘇州、常州、徐州、連云港等地開展了系列實踐活動。實踐團成員通過參觀紅色校史館、采訪杰出院友、開展紅色校史宣講、制作紅色校史短視頻等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展開實踐。
啟航:紅色校史館內的時空對話
在蘇州大學博物館校史英烈展廳里,實踐團成員帶領蘇州外國語學校的小學生們開展了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23位平均年齡不足28歲的校友英烈事跡如星火閃耀——他們曾在這里求學,卻在民族危亡之際選擇將青春熔鑄成信仰。當實踐團講述丁香烈士22歲犧牲于雨花臺、丈夫立于她就義處立下"鞠躬盡瘁,償汝遺愿"的誓言時,孩子們凝視著展柜中泛黃的結婚照與信箋,仿佛觸摸到超越年齡的家國擔當。這些年輕的生命雖定格在歷史深處,卻以鮮血為墨書寫了“何以中國”的青春答案。
感悟:校友訪談中的精神密碼
實踐團成員采訪了蘇州大學社會學院黨委委員鄧國林老師。鄧老師結合自身經歷,向實踐團講述蘇州大學發展歷程,深情講述了校友費孝通"腳踏實地,志在富民"的理想堅守——他扎根田野,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以及李政道心懷祖國、勇攀科學高峰的愛國情懷——他放棄國外優渥條件,推動中美科技交流,助力祖國科教事業發展,以此寄語實踐團成員要胸懷理想、厚植家國情懷。在談到目前高校普遍出現的文科專業發展困境時,鄧老師也表達了自己的期望:“專業沒有絕對的熱門和冷門之分,社會需求在變,關鍵是要把專業學活。只要樹立長遠目標,每個專業都有發展前景。年輕人要敢于嘗試,把學問做透。”他看著在場的實踐團成員補充道,“你們今天講校史,不是復述過去,而是讓這種精神在年輕人心里繼續生長,努力成為精進專業知識,報效國家的動力。”
賡續:跨越四地的紅色校史接力
在扎實開展紅色校史調研、系統梳理史料的基礎上,實踐團成員們帶著沉甸甸的思想養分走出校園,將理論與實踐的融合延伸至更廣闊的天地。團隊成員梁予馨、韓雨潼、鐘霖霖分別走進江蘇省溧陽中學、新沂市第一中學、連云港市海連社區兒童公益暑托班,開展校史宣講活動,把蘇州大學的紅色故事帶到更多青少年身邊。三場宣講活動均獲得熱烈反響。江蘇省溧陽中學的王同學動情地說:"以前覺得'愛國'很遠,現在懂了,像丁香烈士這樣堅守信念,就是愛國。我們作為新時代的青年要好好讀書,繼續發揚這份愛國精神。”活動結束后,不少學生主動圍住宣講團成員,分享自己的感悟,表示要以蘇大先輩為榜樣,把愛國精神融入日常學習生活中。
傳播:短視頻讓校史精神“活”起來
實踐團還以鏡頭為媒,打造“校史青年說”系列短視頻,團隊成員分工協作,從選題策劃、資料搜集到腳本撰寫、視頻剪輯,完成了六個主題單元的視頻制作。視頻以白丁香、何福源等革命烈士,潘君驊、阮長耿等科技先驅,以及朱永新等教育家為典型,展現了蘇大校友熱愛祖國、無私奉獻的崇高品格。線上宣傳與線下宣講同頻共振,推動校史精神從展廳、課堂延伸至網絡空間,以更靈動的形式感染更多青少年,讓紅色基因在新時代煥發持久生命力。
從校史館里的啟蒙引導,到訪談中的思想碰撞,從宣講臺上的初心傳遞,再到鏡頭前的創意表達,四個活動如同相互咬合的齒輪,共同構成了實踐團立體豐富的實踐圖景。“走讀東吳史,賡續江南脈”校史宣講實踐團的成員們也在實踐中學思踐悟,提升了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他們表示,未來將繼續講好蘇州大學紅色校史故事,以實際行動踐行“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青春誓言,為新時代社會發展貢獻蘇大青年的智慧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