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乃國之重器、民族之魂,對于強國建設與民族復興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為堅定不移地推進“將貴州打造成為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動實踐地,加速構建多彩貴州文化強省”的宏偉目標,切實落實貴州省“四大文化工程”的建設任務,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管理學院赴貴州省安順市舊州鎮地戲屯堡非遺文化調研暑期社會實踐團,前往安順市舊州鎮,以文化溯源為主線,深入調研屯堡文化存續狀態,探索其創新發展路徑,為非遺保護與傳承貢獻高校力量。
溯源文化根脈:解碼屯堡文化基因
調研初期,實踐團聚焦屯堡文化的物質載體,先后探訪了屯堡文化博物館與云山屯古建筑群。步入博物館,實踐團透過歷經滄桑的文物遺存、圖文檔案與高度還原的歷史場景,系統梳理了屯堡文化自明初發軔、綿延至今的演進脈絡,深切體悟其蘊含的獨特民俗風情、精神信仰體系及多元藝術形態。繼而,實踐團轉赴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云山屯,解構其精妙的軍事防御工事、辨識鮮明的地域民居特色、剖析嚴謹的聚落空間格局,為后續研究提供了彌足珍貴的空間實證與歷史語境支撐。
從歷史縱深來看,舊州作為“滇黔鎖鑰”,在軍事防御、商貿流通、飲食交融、教育傳承中占據重要樞紐地位。明代屯軍戍邊的軍事戰略,結合地方領袖張安七百年的治理傳承,孕育了獨特的屯堡文化,地戲、木雕等技藝中蘊含的“家國同構”精神內核,更是屯堡文化基因的重要體現。
圖為實踐團參觀屯堡文化博物館

圖為實踐團探訪云山屯古建筑群
聚焦文化元素:深入解析傳承密碼
歷經數百年沉淀的文化根脈,既需要物質載體的守護,更離不開人的傳承。正是這些深耕技藝的匠人,以身體力行詮釋著傳統的生命力,成為連接歷史與當下的關鍵紐帶。
實踐團聚焦屯堡非遺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從匠人視角解讀非遺技藝的堅守與創新: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安順地戲”傳承人葉守興家族四代堅守地戲,牽頭組建跨年齡層戲班,其現場演繹更彰顯古老藝術底蘊;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安順木雕”項目市級代表性傳承人鮑波依據現實探索提出“文化鑄魂,創意賦能”的發展理念,激活文脈傳承;西秀區苗族蠟染技藝傳承人王莉秉持“非遺要呼吸在現代生活的空氣里”的理念,積極拓展蠟染傳播路徑。盡管葉守興、鮑波、王莉守護的非遺技藝各有側重,但殊途同歸——以日復一日的堅守與與時俱進的探索,為整個屯堡文化薪火相傳傾注心血與智慧,持續貢獻力量。

圖為鮑波介紹安順木雕

圖為葉守興向實踐團表演地戲

圖為實踐團采訪王莉
聯動政府力量:探尋文化傳承實踐 對屯堡文化進行深入了解后,實踐團與舊州鎮政府展開座談,深入了解當地在屯堡文化傳承方面的工作。西秀區舊州古鎮黨委書記張軼介紹,舊州鎮作為貴州省“四大文化工程”的重要實踐場域,積極推進屯堡文化振興工程。通過“地戲進校園”的常態化教學,讓青少年在程式化的唱念做打中感受歷史;以“傳幫帶”機制為非遺傳承人群體賦能,構建老中青三代技藝傳承梯隊;鼓勵年輕傳承人運用短視頻、直播等新媒體形式,將地戲的英雄敘事與程式化表演轉化為更具網感的文化表達,讓古老非遺在數字時代煥發新聲。
此次座談后,實踐團與舊州鎮政府完成“大學生就業實習實踐基地”“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基地”的掛牌儀式。隨后,在舊州古鎮旅游協會黨支部書記王順祥的導引下,實踐團深入探訪屯堡文化遺跡,之后與舊州古鎮旅游協會同樣完成了“大學生就業實習實踐基地”“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基地”的掛牌。這兩個校地合作平臺的搭建,構建起“智力輸入—成果反哺”的雙向通道,將校園創新思維引入非遺傳承現場,推動學術研究與文化振興的深度耦合。

圖為實踐團于舊州鎮政府掛牌設立
“大學生就業實習實踐基地”

圖為實踐團于舊州古鎮旅游協會掛牌設立
“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基地”
本次調研中,實踐團通過沉浸式考察文化空間、深度訪談核心傳承人并結合調研數據,精準把握了屯堡非遺技藝精髓與文化生態現狀,深入挖掘出其核心文化基因與時代機遇,初步探索出兼具屯堡文化創造性轉化、可持續發展的非遺保護路徑雛形,為后續深入研究與政策建言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與實踐依據,亦為賡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血脈貢獻了高校學子的智慧力量。

圖為實踐團在云山屯大門前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