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實踐團于明珠樓前合影。徐雅荷供圖
浙江農林大學“木語千島,綠境共研”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團于 7 月中下旬完成南京城市道路實驗與上海高校走訪、實地測評,為這場歷時 15 天的 “環境與身心影響研究” 畫上圓滿句號。從南京的綠色街巷到上海的校園生態,團隊用累計 720 組數據實證 “綠水青山” 對民生健康的深遠影響,讓 “兩山” 理念的民生內涵在跨城研究中愈發清晰。
城市探秘,數據解碼7 月 19 日至 20 日,南京城市道路實驗階段,實踐團在不同功能區深化監測。成員們運用腦電設備、環境檢測儀等工具,對比商業街區與濱水綠道的環境參數及行人身心狀態。數據顯示:相同時段內,濱水綠道行人的放松度指標相較于商業街區要高,再次印證 “綠色空間是天然身心調節器”凸顯生態環境對民生體驗的直接影響。

圖為團隊成員開展環境與身心狀態監測。徐雅荷供圖
校園尋綠,街巷問情7 月 21 日,實踐團乘高鐵轉戰上海,延續 “高校走訪 + 城市實驗” 的調研模式。7 月 22 日至 24 日,團隊相繼走進華東政法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上海視覺藝術學院。三所高校雖風格各異,但 “校園綠色空間規劃” 均成為亮點:華東政法大學的濱水步道、上海外國語大學的主題花園、上海視覺藝術學院的生態景觀帶,都被師生視為 “減壓圣地”。
7 月 25 日至 26 日,上海城市道路實驗階段,成員們聚焦不同類型街區環境。團隊嚴格遵循前期制定的標準流程,采集環境樣本與身心狀態數據,確保跨城市數據的可比性。從南京到上海,城市風格不同,但綠色空間的‘療愈力’是共通的,“這正是‘兩山’理念在不同城市的共性實踐。

圖為團隊在上海高校考察綠色空間。徐雅荷供圖

圖為團隊對環境建設進行考察。徐雅荷供圖
調研特色與成果整個調研過程中,團隊堅持綠色出行:城際選高鐵,市內用滴滴,設備運輸合規環保,以實際行動踐行 “兩山” 理念。
截至 7 月 26 日,15 天跨城調研圓滿收官,實踐團累計完成 720 組數據采集,超額完成預期目標。從合肥的初探到南京的深化,再到上海的收官,數據清晰呈現:無論是校園還是城市,優質環境都是提升身心舒適度的關鍵。實踐團表示,將對數據進行系統分析,形成研究報告,為 “生態惠民” 政策制定、校園與城市生態規劃提供參考,讓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的理念在更多人心中扎根,在更廣闊的實踐中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