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傳承人李冬梅:解碼壯錦中的文化根脈與振興密碼實踐隊首先與壯錦傳承人——李冬梅進行了深入訪談。李冬梅老師向同學們詳細介紹了壯錦的歷史淵源、獨特的編織技藝、豐富的圖案寓意以及在新時代面臨的傳承與發展挑戰。從12歲的孩童到媳婦,文脈不斷帶!“只要身高夠得著織機踏板,就能學!”李冬梅指著作坊里一臺百年木織機,眼中滿是自豪。從棉紗到絲線,技藝藏艱辛。“以前用棉花紡線,線細易斷,織一幅布要耗上百道工序。”李冬梅輕撫織機上的經線,道出技藝難點。如今,雖改用現成絲線降低斷紗率,但織機的復雜性絲毫未減。“光上機排經線就夠讓人頭疼,500多根線要按規律排列,錯一根整幅圖案就亂了。”李冬梅老師笑著說,正是這份嚴苛,讓壯錦的每一寸都凝結著匠人的心血。“老手藝不能只躺在博物館里。”談及創新,李冬梅眼神發亮。她坦言,壯錦要“活”下去,必須融入現代生活:“我們正琢磨把壯族圖騰與現代設計結合,比如做航空主題的杯墊、紙巾盒——你們學航空航天的同學,說不定能給我們出出主意呢?”。每年正月十一“農動節”,全村人會穿上壯錦盛裝,黑衣黑裙與彩色織錦相映成趣,她還介紹,作為龍州縣唯一的壯錦與天琴傳承基地,板池屯的壯錦還承載著跨境文化記憶——與越南京族的“奧黛”服飾同源,盤發、織錦技藝互通,成為中越邊境文化交融的見證。談及傳承困境,李冬梅老師坦言人力與效率是最大挑戰: “純手工耗時長,訂單多了根本趕不及。”
圖為實踐團成員在雙蒙村板池屯與傳承人李冬梅進行訪談。侯堂英 供圖
作坊實踐體驗:指尖穿梭間感悟壯錦技藝的堅守與溫度
為了更直觀地感受壯錦的魅力,隊員們還來到李冬梅老師的壯錦作坊,親身體驗了壯錦編織的過程。在李老師的指導下,同學們嘗試著擺弄織機、穿梭引線,看似簡單的動作,實則需要極高的耐心與技巧。 “僅僅是基礎的編織手法,就練得手忙腳亂,那一幅精美的壯錦背后,得凝聚著多少心血??!”實踐隊員黃昌宇感慨道。通過親手實踐,隊員們不僅對壯錦技藝有了更深的理解,更對傳承人的堅守與匠心肅然起敬。
圖為實踐團成員在雙蒙村板池屯和傳承人李冬梅體驗制作壯錦工序。黃昌宇 供圖
走訪鄉間百家:傾聽村民心中的壯錦記憶與未來期盼
訪談結束后,實踐隊員們走訪了板池屯的各家各戶。通過與村民們面對面交流,隊員們了解到當地村民對壯錦文化的認知程度、壯錦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以及大家對壯錦產業發展的期待。“小時候看奶奶坐在織布機前,從早織到晚,那‘哐當哐當’的聲音,是村里最好聽的調子。”70歲的張婆婆指著自家屋檐下晾曬的壯錦背帶,眼里滿是懷念。而年輕的村民則更多表示“知道是老手藝,但會做的不多”,不少人希望能有機會系統學習。走訪中,成員們發現,壯錦不僅是裝飾,更融入了村寨的節慶、婚嫁等民俗——姑娘出嫁時的壯錦被面、新生兒的壯錦襁褓,都承載著濃濃的祝福。這份調研,讓大家更清晰地看到壯錦在當代生活中的傳承現狀與發展需求。許多年長的村民回憶起兒時家中長輩編織壯錦的場景,言語間充滿了對傳統文化的珍視;而年輕一代則更多地希望壯錦能與現代設計結合,走向更廣闊的市場,推動鄉村振興。

圖為實踐團成員在雙蒙村板池屯的村民張婆婆家中咨詢壯錦有關問題。鐘明軒 供圖
青春賦能:讓壯錦在邊境村寨綻放新彩據了解,此次實踐之旅,不僅是一次文化探秘,更是一場青春與非遺的對話。成員們深刻認識到,壯錦不僅是龍州的文化名片,更是邊境鄉村振興的“軟實力”——通過文創開發、研學體驗等方式,老手藝正成為帶動村民增收的新路徑。“我們要把這里的故事帶回去,讓更多人知道邊境有這樣美的技藝。”實踐團成員表示,將用鏡頭記錄、用文字傳播,讓壯錦文化走出村寨,也期待以青年之力,為傳統技藝注入現代活力。(通訊員 鐘明軒)
圖為調研結束后的團隊成員們與傳承人李冬梅共同合影。侯堂英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