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至8月15日,蘇州科技大學北斗七星實踐隊7名成員走進京杭運河文化帶蘇州段,以胥江小島、橫塘驛站、石湖社區等地為實踐點,開展為期42天的“地域文化振興”社會實踐活動。團隊通過線上采訪、問卷調查、實地探訪等方式,深入社區探尋江南文化歷史脈絡與當代價值,助力傳統文化活化傳承。
聚焦“橫塘”溯源,梳理文化內涵
實踐初期,團隊以“橫塘”地名為研究切入點,系統梳理其歷史淵源與文化內涵。據了解,橫塘地處京杭運河文化帶蘇州段關鍵位置,承載著江南地區水利、交通、文化等多重歷史記憶。
對話社區干事,把握文化治理課題
7月17日,團隊成員王月庭通過線上會議采訪橫塘社區文化教育干事。干事介紹,橫塘渡口曾是京杭大運河重要轉運節點,賀鑄、范成大等文人在此留下眾多詩篇,橫塘驛站更是吳地文化繁榮的實物見證。“在城市化快速推進的背景下,如何喚醒古渡記憶、讓文化遺產真正融入社區生活,是基層文化治理的重要課題。”干事表示,社區一貫通過舉辦講座、展覽、文化體驗等活動,增強居民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文化振興不能僅靠歷史遺存的展示,更要讓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感知、參與和傳承。”此次訪談讓團隊明確了社區文化建設的機遇與挑戰,認識到將歷史資源轉化為可感知、可參與、可共鳴文化實踐的重要性。
問卷調查居民,洞察文化傳承現狀
七月下旬,團隊設計并發放“地方文化振興背景下居民日常文化實踐感知”問卷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63份。結果顯示:受訪者以18—25歲青年為主,超七成與江南地區有長期居住或家族淵源,對本土文化存在天然情感聯結;但近八成受訪者表示,其工作或學業與本土文化無直接關聯,反映出文化傳承在日常場景中的滲透不足。在文化信息獲取渠道方面,生活實踐、文旅體驗和社交平臺占主導,傳統文化場館等正式渠道作用有限。團隊據此認為,文化傳播需更加注重日常化和場景化,加強與現代生活方式的結合。
撰寫學術論文,提供實踐學術支撐
八月初,團隊成員白涵予為此次暑期社會實踐撰寫論文《橫塘:胥江口的千年潮痕》,聚焦蘇州橫塘,從地名溯源著手,延展水系、圩田、文脈、實物等復合維度開展史學研究。論文指出,橫塘地處三水交匯咽喉,歷史超2500年,是江南水利、交通、經濟、文化核心節點;梳理其從春秋至當代的發展歷程,分析水利、圩田等對江南的影響及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中的規劃,揭示其作為江南整體史縮影研究案例的價值。同時,結合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現狀,論文提出文化資源保護與活化的具體建議,為團隊后續開展地域文化振興實踐提供學術支持。
聯動社區居民,深化文化實踐互動
實踐過程中,隊員們與社區居民共同漫步古驛道、講述運河故事、記錄口述歷史,在互動中實現心與心的交流。團隊成員蘇悅表示:“和居民們聊起橫塘的過去,能感受到他們對這片土地的深厚感情,這讓我真切體會到文化傳承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連。”成員王月庭也感慨:“這次實踐不僅是一次調研,更是和社區居民一起‘打撈’文化記憶的過程,讓我對青年在文化傳承中的責任有了更深理解。”
未來,蘇州科技大學北斗七星實踐隊將繼續關注地方文化與社會發展的互動機制,積極探索高校與社區聯動的文化振興路徑,為傳統與現代的融合貢獻青春智慧。
圖為團隊考察部分地點。白涵予 供圖
圖為團隊開展的問卷調查的部分報告結果。白涵予 供圖
圖為2025年7月4日 團隊成員在蘇州市 虎丘區 橫塘街道 石湖北岸 實地考察,委托游人手攝,從左至右依次為蘇悅、白涵予、陳璐、葉夢、沈一凡、王月庭、周惠玲。白涵予 供圖
(通訊員 周惠玲 葉夢 沈一凡 白涵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