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流金,映照著財稅學子熱忱的初心;千峰疊翠,見證著協作共富堅實的足跡。今年暑期,浙江財經大學財政稅務學院“山海同行,協作共興”實踐服務團奔赴浙江省湖州市及下轄德清縣、麗水市縉云縣、金華市武義縣三地,走訪政府機關、鄉村社區、產業園區與重點企業,通過座談交流、實地考察等方式,全方位梳理山海協作從政策設計到民生落地的轉化路徑,感知“山”與“海”如何攜手共進、譜寫共富新篇。
探訪協作機制,觸摸共富脈搏 實踐團首站走進武義縣發展和改革局,深入了解“產業飛地”與“消薄飛地”的運作機制。同學們驚嘆于,永康-武義、海寧-武義采用“收益保底 + 稅收分成”模式,已為武義帶來超1.95億元收益,落地項目5個,帶動107個薄弱村實現增收,切切實實帶來民生福祉。隨后,團隊走訪王宅鎮紫谷村和碗鋪村,見證資金投入帶來的鄉村蛻變:基礎設施提升、特色產業幫扶、文旅品牌打造……一個個鮮活案例,讓同學們深切感受到山海協作不再是紙面政策,更是寫在田野鄉間的生動實踐。
解碼協作經驗,感受政企合力 在德清,同學們系統了解山海協作二十余年來的發展歷程與“湖州經驗”——從產業幫扶、消費助農到民生共建,湖州與麗水攜手書寫了跨區域協作的典范。
走訪縣經濟合作中心與浙江大姆山食品有限公司、深入調研“數智幫扶、消費幫扶、產業幫扶”三大機制如何落地、挖掘山海協作工作的組織機制、創新實踐與優化方向……,同學們對山海協作的“精準性與可持續性”有了更深的理解,既見證了省內山海協作在產業振興、民生改善中的扎實成效,也捕捉到“政策優化”“技術賦能”“長效協作”等待解難題。“未來,我們將錘煉專業本領,為完善跨區域協作機制、助力共同富裕貢獻青春力量,”團隊隊長陸藝嘉堅定地說。
走進企業鄉村,直面機遇挑戰 實踐團繼續奔赴麗水縉云,走訪曼普實業、菲樂馳康復科技等企業,以及隴東村、前湖村等鄉村,從微觀與宏觀層面體察協作成效與現實挑戰。
在菲樂馳公司,同學們了解到“標準廠房租賃 + 績效激勵 + 用地保障”的創新合作模式;在隴東村,數字化水質監測系統和省平臺對接讓鄉村治理更智慧;在前湖村,環境整治與文旅融合為村莊帶來新機遇。但同時,人才流失、產業同質化、村集體經濟薄弱等問題也浮出水面。持續跟蹤協作動態,為完善跨區域協作機制、助力共同富裕是實踐團成員努力的方向。
十幾天的調研中,同學們日行萬步、訪談數十場,整理資料至深夜。他們用專業和熱情記錄數據、傾聽民聲、提煉經驗,也在實踐中重新理解政策溫度與發展難題。
正如團隊成員錢逸洲所說:“稅收數據可以計量經濟發展規模,卻計量不盡一方水土一方人的情感與牽掛;政策文件可以勾勒協作框架,卻寫不完每一個村莊、每一個企業的奮斗故事。”這次實踐讓同學們深刻認識到,山海協作不僅是經濟工程,更是民生工程、人心工程。
未來,浙江財經大學財政稅務學院“山海同行,協作共興”實踐服務團將繼續深化調研成果,撰寫高質量報告,為山海協作機制優化和鄉村振興推進獻計獻策。他們以青春之我,投身共同富裕的偉大征程,用實際行動證明:新時代的中國青年,腳下有泥、眼中有光、肩上有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