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賦能鄉村,墻繪點亮振興

圖為張悅干部為實踐團隊介紹十字鎮當地生態文化。 黎文瑤 供圖
7月3日至7月6日,巢湖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鄉村振興志愿活動團隊赴安徽省宣城市郎溪縣十字鎮新和村,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在指導老師郭文靜老師和隊長王萌萌的帶領下,團隊以墻繪為載體,融合鄉村生態與文化元素,重點圍繞櫻花景觀與揚子鱷自然保護區主題進行創作,為鄉村環境增添文化亮色。此次活動不僅是一次藝術實踐,更是一場青春力量與鄉村振興的深度對話,讓畫筆成為連接高校智慧與鄉土需求的紐帶。
初遇新和,錨定生態文化

圖為實踐團隊成員深入村落走訪。黎文瑤 供圖
活動開始,團隊在郭文靜老師帶領下抵達新和村。團隊與政府負責人葉明月、村委會負責人汪紅梅展開了一場深入的座談。葉明月詳細介紹了十字鎮的生態發展規劃,提到新和村的櫻花景觀已形成規模化種植,每年春季都會吸引周邊市縣的游客前來觀賞,成為村里的一張生態名片;而毗鄰的揚子鱷自然保護區,則是當地生態保護成果的重要體現,多年來的守護讓這一珍稀物種的棲息地得到了有效擴展。
座談會后,團隊深入村落走訪。收集村民口中關于櫻花的傳說故事,了解揚子鱷的生活習性和保護歷程,傾聽村民對家鄉生態變化的感受,收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元素。走訪過程中,隊員們筆記本上的素材越來越豐富,從櫻花綻放的細節到揚子鱷慵懶的姿態,從老人講述的往事到孩童描繪的家鄉愿景,這些都為后續的墻繪創作奠定了堅實的生態文化表達基礎。
規劃創作,凝聚青春巧思

圖為郭文靜老師與實踐團隊成員討論墻繪主題。黎文瑤 供圖
收集完素材后,團隊立刻召開創作研討會,郭文靜老師提出“藝術賦能生態,扮靚鄉村名片”的核心理念,引導隊員們將收集到的素材轉化為藝術語言。“如何讓櫻花既體現美感又不失鄉土氣息?”“揚子鱷的形象該如何處理才能既準確又親切,避免讓村民產生距離感?”隊員們圍繞這些問題展開了熱烈討論。
經過討論后,最終決定采用漸變色表現櫻花的層次感,從花苞到盛放的過程可以在墻面上形成時間的流動感;將揚子鱷的形象與濕地水草、藍天白云相結合,突出生態共生的理念。郭文靜老師在一旁不時點撥,提醒大家要注意墻繪與周邊建筑風格的協調,比如村口的老墻較為斑駁,可采用復古的筆觸增強融合度;而村委會附近的新墻則可以用更明快的色彩展現活力。
經過兩天的反復打磨,最終確定了三套創作方案:村口墻面以“櫻花漫舞”為主題,展現春季櫻花盛開的盛景;村文化廣場旁的墻面聚焦“揚子鱷守護”,描繪小揚子鱷破殼等畫面,并配上簡單的科普文字;村主干道的墻面則設計為“生態共生”長卷,將櫻花、揚子鱷、池塘等元素串聯起來,構成一幅完整的鄉村生態圖景。每個方案都凝聚著隊員們的青春巧思,既體現了美術專業知識,又呼應了當地生態文化傳播的需求。
墻繪實踐,繪就生態圖景

圖為實踐團隊成員黎文瑤正在繪制墻繪。姜雨馨 供圖

圖為實踐團隊為十字鎮創作的墻繪。施欣鈺 供圖
7月5日清晨,創作正式開始。隊員們分工明確,有的負責調配顏料,有的爬上腳手架勾勒輪廓,有的則在地面細致填充色彩。夏日的陽光格外炙熱,隊員們的額頭上很快布滿了汗珠,汗水順著臉頰滑落,滴在顏料桶里暈開一圈圈色彩,但大家絲毫沒有懈怠。
黎文瑤負責的是“揚子鱷守護”墻面的細節繪制,她正專注地為小揚子鱷的眼睛添上高光,一筆下去,原本靜態的鱷魚仿佛瞬間有了靈氣。另一邊,繪制櫻花的隊員們為了呈現花瓣的輕盈感,反復調試顏料濃度,用扇形筆輕輕掃過墻面,模擬出花瓣飄落的動態。
創作過程中,越來越多的村民被吸引過來。幾位老人搬來小板凳坐在一旁,看著墻上的圖案靜靜沉思;孩子們則圍在旁邊,興奮地討論著哪朵櫻花最好看,有位村民主動回家拿來礦泉水遞給隊員們,為高溫下忙碌的大家送去清涼。村民們的熱情支持,成為隊員們克服高溫、堅持創作的動力。
總結續航,筑牢實踐橋梁
圖為實踐團隊各位成員。王萌萌 供圖
活動接近尾聲,團隊與新和村村委再次相聚,對此次實踐活動進行總結交流。郭文靜老師表示,此次活動是高校服務地方的一次有益嘗試,團隊將把實踐中積累的經驗帶回學校,進一步探索藝術與鄉村振興結合的新模式。隊員們也紛紛分享自己的收獲。
離開新和村時,隊員們回頭望去,陽光下的墻繪格外鮮艷,村民們站在畫前合影留念,孩子們在墻下追逐嬉戲。此次“三下鄉”活動,巢湖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團隊用青春的畫筆為新和村增添了生態文化亮色,不僅美化了鄉村環境,更播下了生態保護與文化傳承的種子。未來,這份青春力量將繼續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綻放光彩,讓更多鄉村因藝術而美,因文化而興。(通訊員 姜雨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