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3日 濟南 陰
2025年7月23日,我見到了97歲的退役老兵李慶武。他坐在桌邊,雖已高齡,卻精神矍鑠,身板筆直,談吐間既有軍人的英氣正直,又有學者的儒雅風趣。
1947年3月,年少的李慶武加入軍隊,投身解放戰爭。當時國民黨重點進攻山東,局勢危急,條件艱苦,共產黨與國民黨的駐地僅相距幾十里,危險隨時可能降臨。當時他們晚上蓋著棉大衣入睡,睡覺要把鞋子綁在腳上,以便遇到緊急情況能立刻行動。
他清晰記得在乳山縣的一次戰斗。為了隱蔽行動,村民們把狗都關了起來,村口設崗,只進不出,嚴防消息泄露。天還沒亮,鄉親們就為部隊做好了飯,戰士們從小路繞到山后,每隔二三十米一人排成直線向山頂包抄。在草叢中,他們抓獲了一名國民黨特務,特務指認其他同伙藏在前方的旱井里。戰士們向旱井投擲手榴彈,成功殲滅五名特務。此次戰斗共捉拿八名特務,繳獲八支槍和百余發子彈,我方無一傷亡,李慶武說這是一次大獲全勝。
李慶武的求學經歷,充滿了艱辛與執著。1942年,日軍實行“三光”政策,進行大掃蕩,他就讀的小學被燒毀,父親被抓走為日本人牽牲口,年僅10歲的他從此流離失所,中斷了學業,當時他只有小學三年級的文化水平。
參軍后,他從未放棄學習。沒有學習用具,就自己創造條件:他用65式和79式子彈殼做筆桿,配上幾分錢買來的筆尖和筆芯,用鐵絲固定,做成“彈殼鋼筆”;他以背包為桌,以稻草為席,沒有教材,就抄報紙。
1949年進入濟南,他用攢下的軍餉在泉城路的書店買了一本小字典。采訪時,老人特意把這本字典拿給我看。它還沒有手掌大,卻被保存得十分完好。摸著字典泛黃的紙頁和磨損的邊角,我內心受到極大的震撼。“我的文字水平就是通過這本小字典學的”,老人輕聲說道,這本字典伴隨他走過無數學習的日夜,是他求學路上最珍貴的伙伴。
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工業建設高潮的出現必然帶來文化建設的高潮”的話語,給了他極大的激勵。他參加夜校,每周學兩次數學和語文,兩年補上了小學課程;之后考入山東農學院速成中學,用四年學完了初中、高中六年的課程;最終憑借不懈努力考上山東大學,取得大學文憑。
近一個世紀的人生歷程中,李慶武見證了國家的滄桑巨變。“我的信念從來沒有動搖過,永遠跟黨走。”看到如今國家日新月異的變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和平穩定的環境,他眼中流露出發自內心的開心與自豪。“沒有共產黨的鋼鐵長城,就沒有新中國的蒸蒸日上。”
告別時,老人的話語仍在耳邊回響。他的故事,是烽火歲月里的奮斗印記,是逆境求學中的執著追求,更是一名共產黨員對信仰的終生堅守,值得我們永遠銘記。
作者:山東大學本科生 張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