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深入青年群體,2025年7月7日至10日,安徽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赴績溪縣上莊鎮暑期社會實踐團走進非遺之鄉,開啟了一場“匠心探訪之旅”。在這片徽文化源遠流長的土地上,徽墨、徽雕與金山時雨茶的文化魅力不斷展現,青年學子沉浸其中,于傳承中汲取精神力量。
墨韻傳承:徽墨工藝中的千年匠心 走進坐落于上莊鎮的老胡開文墨廠,仿佛步入一幅墨香四溢的文化畫卷。徽墨,這一被譽為“文房四寶之首”的瑰寶,早在唐代便已享譽四方,而績溪上莊鎮正是其重要的發源地和傳承地之一。這里的徽墨技藝,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凝結著無數徽州匠人的智慧與堅守。
墨廠的師傅用質樸真誠的語言,為我們詳細講述了徽墨的傳統制作流程。從精選原材料開始,松煙需采自燒盡油松所形成的極細炭煙等,這些原料需按比例精心調配,才能形成初步墨泥。之后的“捶打”過程尤顯匠人功力:一錠好墨需上萬次捶打錘煉,以去除雜質與氣泡,使墨質細膩光滑、經久不裂。
在“模具成型”和“描金雕刻”環節,每一道工序皆需手工完成——雕工細膩,金粉勾勒,形制典雅。一枚枚描金墨錠沉穩端莊,靜靜陳列于展示廳中,歙硯上的浮雕紋飾生動傳神,或刻山水詩句,或飾古文典故,濃縮著傳統文化的精神血脈。
徽墨不僅是一種書寫工具,更是一種文化載體,是千百年來文人墨客與匠人精神的聯結紐帶。它承載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文脈理想,也記錄著徽州地區手工技藝的高峰與精神傳承。在這里,我們不僅觸碰到徽墨的質地,更感受到一代又一代手藝人“守黑出光”的文化信仰。
匠藝流芳:徽雕之中藏萬象乾坤 上莊鎮非遺徽雕文化園內,木香馥郁,刀痕斑斕,每一道線條都似在講述歷史。徽雕,具有“精雕細琢、神形兼備”的藝術風格,其技藝已傳承數百年,成為安徽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代表。
進入園區,映入眼簾的是幾座氣勢恢宏的巨型木雕作品:有的描繪山水大勢、亭臺樓閣,氣韻生動;有的刻畫花鳥蟲魚、人物故事,神態各異,層次分明。
團隊成員穿梭在亭臺樓閣之間,細賞窗欞、斗拱、柱礎之上精雕細琢的圖案,仿佛走進了一本以刀為筆、以木為紙的徽州史書。四水歸堂的院落結構展現著古人追求“中和之美”的生活哲學,而雕刻中隱含的“福、祿、壽、喜”等傳統吉祥圖案,更映射著普通百姓對美好生活的樸素愿景。
一位正在工作的雕刻師傅對我們說:“雕刻不是雕出來的,是‘磨’出來的,要把時間和心都磨進去。”正是這種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沉潛,才造就了徽雕作品中那份沉靜與永恒,也讓上莊鎮的傳統技藝穿越百年、熠熠生輝。
徽雕,不僅是一種技藝的延續,更是一種文化自覺的體現。在時代浪潮下,它以雕刻為語言,留住了鄉土記憶,也映照出今日鄉村文化振興的深層力量。
茶香氤氳:金山時雨的時光禮贊 在金山時雨茶廠,團隊成員開啟了一段穿越古今的茶文化之旅。金山時雨茶產自績溪縣上莊鎮金山村,因地處北緯30度的優質茶區、常年云霧繚繞而得名。作為徽茶的代表性品種,它不僅擁有鮮明的地域風味,更融匯了傳統工藝與現代發展的雙重特質。
茶廠工作人員為我們詳細講解了茶葉的種植環境與歷史脈絡。自清代以來,金山時雨便因其香高味醇、色澤翠綠而備受推崇,清中期被列為貢茶。伴隨著徽商的足跡遠播南北,這一方茶香也走出了山林,走進了書院、廟堂、百姓人家。
在生產車間,我們近距離觀察了揉捻、殺青、干燥等關鍵工藝的現代化運作。機械雖替代了部分人力,但工藝標準、火候拿捏仍需技師精細把控,才能保證茶葉品質穩定。
隨后,我們品嘗了剛制成的金山時雨綠茶。茶湯清澈如玉,入口甘爽,回味綿長。它不僅是一種味覺的享受,更是人與自然關系的溫柔表達,是一杯蘊藏文化、聯結情感的“鄉愁茶”。
如今,金山時雨茶產業正積極探索與文旅、文創的融合路徑,為傳統農業注入新的活力,也為上莊鎮的鄉村振興打開了茶香滿徑的新圖景。
結語:非遺走進青春,文化浸潤心田 徽墨的沉靜墨香、徽雕的一刀一痕、金山時雨的清潤茶意,構成了上莊鎮非遺文化的厚重肌理。在此次實踐過程中,安徽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的青年學子用腳步丈量文化的深度,用心靈觸摸技藝的溫度,不僅收獲了知識與感動,更種下了傳承非遺、弘揚中華文化的種子。
非遺不止于展覽館中的靜態陳列,它活在人們的手中,也活在我們今天的講述與記錄中。未來,青年將繼續以匠心守初心,以行動續傳承,讓非遺文化在新時代綻放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