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鮑涵 張書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民族智慧的結晶,非遺傳承是青年肩負的時代責任。“數韻溱潼·青筑非遺”實踐團緊扣“傳承非遺文化,探索磚瓦魅力”的主題,于7月上旬深入溱潼古鎮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以專業視角探尋磚瓦制作技藝,用青春行動助力非遺文化傳承。
一、精研細籌備,靶向定方向 自5月起,隊伍啟動招募組建工作,成員跨專業整合優勢,形成“文化調研+技藝記錄+學科融合”的實踐團隊。6月中下旬,本團隊在學院指導教師的精心指導下,聚焦非遺保護政策與溱潼地方文化,通過線上線下多輪研討梳理核心問題,并赴溱湖磚瓦博物館開展前期調研。團隊通過走訪博物館,向館長了解館藏磚瓦的年代分布,翻閱《溱潼鎮志》中關于“磚瓦業興衰”的相關內容,初步鎖定以“傳統技藝的現代轉化”為調研重點。
隊長姜正鍇牽頭制定“調研”“記錄”“轉化”相結合的實踐方案:調研組負責訪談傳承人、收集技藝細節;記錄組專注拍攝工序視頻、整理數據;轉化組聚焦“非遺+學科”“非遺+文創”融合設計。全體成員分工明確,帶著“如何讓老技藝被看見、被學習”的思考,為實踐做好充足準備。
二、深訪古鎮技藝,觸摸文化根脈 7月12日,隊伍抵達溱潼古鎮,在溱湖磚瓦博物館開啟沉浸式實踐。這座藏于水鄉的博物館,陳列著從宋代至近代的磚瓦實物與制作工具:明代“金磚”表面細膩如鏡,清代磚雕“纏枝紋”線條流暢,沿用至今的“木模”“竹篩”等制坯工……隊員們逐一記錄器物年代、工藝特征,并用手觸摸磚坯的粗糙肌理,感受“經水浸火煉而成器”的歷史厚重感。
此外團隊成員還親自參與“制坯”,親身體驗磚瓦的制作過程。在講解員的帶領下,將和好的泥料放入木模中,再用竹棍輕輕刮平表面,待泥料稍干后脫模,一個個質樸的磚坯便初具雛形。通過親身體驗,隊員們深刻體會到傳統技藝背后的匠心與堅持,也更加堅定了他們傳承與發揚非遺文化的決心。
三、挖掘數學元素,創新文化傳承 在參觀與學習的過程中,隊員們還特別關注磚瓦制作工藝中蘊含的數學元素。磚坯的幾何形狀設計到燒制過程中的溫度把控與時間計算,磚雕藝術中的對稱性、比例關系到古建筑中磚瓦的排列組合,無一不體現出數學的精妙與實用。
成員們在參觀過程中,仔細測量磚坯的尺寸,記錄燒制過程中的溫度變化,思考如何將這些數學元素融入到課程教學中,讓數學知識在非遺文化的傳承中煥發出新的活力。同時,他們從文創設計的角度出發,探索如何將數學元素與磚瓦文化相結合,設計出既具有文化內涵又富有時代創新性的文創產品。
團隊此次社會實踐活動不僅為成員們奠定了扎實的文化知識基礎,還將相關傳統文化與非遺精神傳遞給更多群眾,推動傳統文化與非遺技藝賡續傳承,在內心筑牢文化根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青春力量。
溱湖磚瓦博物館之行,不僅是一次文化之旅,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數韻溱潼·青筑非遺”團隊在這里深切感悟到非遺文化的溫度與力量,深刻認識到傳承與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擔當。相信在他們的努力下,“溱潼磚瓦”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將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綻放更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