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湯湯,奔涌千年,流淌著華夏文明的血脈,也承載著無數沿岸古鎮的興衰榮辱。大運河宿遷段坐落著一個運河小鎮——皂河古鎮,青磚黛瓦間彌漫著歷史的沉香,而比這更沁人心脾的,是“乾隆貢酥”店內飄出的酥香。兩百年間,酥香流轉,一直深受宿遷百姓喜愛。
然而,傳承到第九代時,因家族“傳男不傳女”的古訓,“乾隆貢酥”一度遭遇家族傳承的斷檔危機。當時,面對哥哥葉榮華一心想要成為工程師,不愿繼承祖業的狀況,妹妹葉書華以放棄學業為代價,毅然選擇用少女稚嫩的雙手,托起了這份沉甸甸的家族傳承。
時光荏苒,銀白漸漸浸染了青絲,當年托起葉氏傳承的小姑娘如今已經是古稀之年。7月14日,南京財經大學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古運新聲”來到了皂河古鎮,探尋這位十代唯一女傳人背后的非遺傳承之路。

(圖為團隊成員對葉書華進行采訪)
乾隆欽點成佳話,百年酥香溯本源。“貢酥傳到我這兒,是第九代了。原本這不叫貢酥,就是燒餅,是乾隆皇帝下江南,嘗了之后,才有這個名字。”面對青年采訪隊員,葉書華娓娓道來,沉穩的語氣里透著對貢酥光輝歷史的自豪。
通過葉書華奶奶的介紹,隊員了解到“乾隆貢酥”背后的故事:百年之前,乾隆皇帝二下江南,途經宿遷,至皂河鎮龍王廟休息。旅途舟車勞頓,皇帝不思茶飯。閉目養神之際,忽然一陣微風,乾隆皇帝頓覺香氣撲鼻。立刻命人將面前一盤不起眼的酥餅呈上前來。皇帝食之大喜,贊不絕口,當即召見葉家燒餅傳人,并封其為御廚,隨駕至京城。此后,因受到了皇帝青眼,“燒餅”也就成了“貢酥”,而這位御廚葉仲興,就成為后來乾隆貢酥的第一代傳人。
九代第一女傳人,矢志傳承貢酥香。“聽說葉家做貢酥的技法從來傳男不傳女,您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成為了貢酥的第九代傳人呢?”團隊學生記者真誠發問。伴著旁邊新出爐貢酥冒出的熱氣,葉書華奶奶微微一笑,隨著面頰兩側歲月的溝壑皺起,當年的故事緩緩展開:“那時本來應該是我哥哥葉榮華繼承,但是我哥哥他去南京工程學院上大學,鐵了心未來想做工程師,不愿意學做貢酥的技法。祖業傳了這么多代,必須不能斷。雖然前面沒有女人學做貢酥的先例,但哥哥已經不愿意做了,加上我從小就喜歡做貢酥,就主動跟家里人說,我要試試。”
聽到這里,記者不由得緊張起來。決意要走一條沒人走過的路,往往都要頂著巨大的壓力。“您父親最后在什么情況下同意了呢?”葉書華奶奶擰起眉頭,“當時我父親也糾結了特別久,但這門手藝總得有人傳承下去,最后還是讓我挑起了傳承貢酥的擔子。”
榮華、書華,兩個飽含了父母殷切期盼的名字,但最后卻是榮華讀了書,書華承了業。“放棄上學,您感到可惜嗎?”“都是為了傳承啊!而且我從小就體會到了父親做貢酥的辛苦,也愿意為他去分擔。”說罷,葉書華奶奶長舒一口氣。“為了傳承”,短短四個字背后,是當年的葉書華延續家族榮光的擔當,是貢酥前八代傳人不約而同的堅守,更是葉氏整個家族要共同守護的立業之基。
此刻不遠處的灶臺,鍋爐里火焰升騰,噼啪作響,這是給過去的堅守,最好的回答。

(圖為團隊成員采訪劉大勇)
子承母志續酥香,市級非遺傳美譽。 看著玻璃墻后忙碌的身影,葉書華會心一笑:“現在我老啦!貢酥主要都是我兒子在經營了,他做的,可比我好!”團隊成員了解到,現在“乾隆貢酥”主要由葉書華奶奶的兒子——第十代傳人劉大勇經營。從母親手中接過這門手藝,劉大勇立誓要把它繼承并發揚光大。2002年,經國家工商總局注冊成功“皂河葉家”商標,對其進行了有效保護。到如今,乾隆貢酥(皂河葉家貢餅)制作技藝已被列入宿遷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圖為“乾隆貢酥”江蘇省級非遺牌匾)
雖然如今的葉書華已經74歲高齡,但憑著對貢酥傳承的一腔熱愛,在2025年1月,葉書華走進了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非遺大廳,展示貢酥制作技藝。讓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都能夠體驗和學習到乾隆貢酥獨特的純手工開酥技藝。葉奶奶同樣熱情招呼團隊成員們走進操作間,近距離觀看貢酥的制作過程。結合了現代鍋爐更加合理的烤酥工藝,現在的貢酥制作過程已經越來越衛生、高效。
新一鍋貢酥又出爐了,另外還有新產品“皂河小脆子”推出。成員們就當下爆火的“蘇超”比賽,也向劉老師展示了衍生的周邊產品。劉老師表示,他從隊員們的分享中汲取了新的靈感,將來也會與不同的活動、賽事進行聯動,在宿遷市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進一步給傳統非遺制作技藝注入新時代的活力。
(通訊員:徐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