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糝湯連回漢,運河古鎮證交融
時間:2025-07-15 閱讀:
2025年7月14日清晨,南京財經大學“古運新聲”社會實踐團隊抵達江蘇省宿遷市皂河鎮,在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皂河趙家糝湯烹飪技藝”傳承基地——趙家糝湯店開展文化調研活動,探尋大運河滋養下的民族交融故事與非遺傳承現狀。
夏日的皂河鎮,大運河的水汽氤氳著老街的青石板路。團隊成員走進趙家糝湯店時,第六代傳承人趙陽師傅正在廚房忙碌。桶鍋里奶白濃稠的牛骨湯翻滾著,散發出濃郁的香氣,灶臺上的牛肉鍋貼煎得焦黃。趙陽動作流暢地舀起滾燙的骨湯,沖入碗中的蛋液,蛋花瞬間綻開,再撒上翠綠的香菜末和胡椒粉。“孩子們嘗嘗!”他熱情地招呼道。實踐隊員品嘗后,對湯中充盈的牛肉香、麥仁香以及鮮醇濃厚的口感贊不絕口。
趙陽的父親、該技藝的主要傳承人趙培云向實踐團講述了這碗湯的歷史。據他介紹,其先祖沿著大運河從山東遷徙至皂河定居,也將回族的飲食習俗帶到了這里。“回族的飲食傳統,讓我們對牛羊肉湯情有獨鐘。”趙培云說。這份原本是回族家庭冬日驅寒的家常味,被趙家引入市場并廣受歡迎,“又養胃又好喝,市場非常認可,從山東到皂河都喜歡這個。”2017年10月,“皂河趙家糝湯烹飪技藝”成功入選第三批宿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趙培云飽含深情地強調了運河與這碗湯的不解之緣。“我們世世代代都是在飲用運河水熬湯。大運河是中國老百姓一種偉大的創作,它是人工的,它是世界級文化遺產啊,沿運河一帶沿線都是在靠運河生活著滋養著。”他面對古運新聲團隊的隊員們誠摯地感慨道。
上午七點多,店里開始熱鬧起來。附件居民陸續前來,點上一碗熱氣騰騰的糝湯,配上一盤香脆的牛肉鍋貼,開啟一天的早餐時光。食客們在長條木凳上相鄰而坐,共享這碗地方美味。一位常來的本地老人一邊享用,一邊笑著對坐在旁邊的實踐隊員說:“管他回族漢族,湯好喝、人實在,就是咱皂河的老味道!”趙培云老師傅對此深感自豪:“這湯因為是回族的嘛,以前只有我們回民喝的慣,后來呢到了皂河,就根據漢族人的口味改進,現在大家都喝的慣了,不管哪族,只要是皂河人,老的少的都愛喝俺家這湯。”這碗糝湯以其醇厚的滋味,悄然成為連接回漢居民日常生活的紐帶和共同的身份認同。
如今,這碗承載著民族交融記憶的湯品,其影響力已超越古鎮。2020年9月,作為宿遷市湖濱新區非遺項目的代表之一,趙家糝湯參加了第二屆大運河文化旅游博覽會。提及此事,趙培云和趙陽都倍感驕傲,認為這是對傳統技藝和文化價值的肯定,也讓更多人了解到了運河邊的這份獨特風味。
南京財經大學“古運新聲”團隊在趙家糝湯店深入觀察、采訪,親身感受非遺技藝的魅力。看著運河邊熙攘的食客,聽著湯鍋持續的翻滾聲,實踐團隊員袁心悅在采訪過兩位傳承人后深刻感慨:“運河奔流不息,見證著這碗湯在歲月中凝聚出的醇厚情誼。鍋中翻滾的牛肉與香料,如同運河兩岸千百年來不同民族的交往與融合。從家族餐桌到市井煙火,再到非遺名錄和運河博覽會,一碗趙家糝湯的故事,正是大運河文化帶促進民族團結、文化傳承的一個生動縮影。”
作者:三下鄉網 來源:三下鄉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