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緬懷革命先烈、傳承紅色基因,深化愛國主義教育,2025年7月7日至8日,安徽財經大學“Book思議隊”3名隊員在馬克思主義學院王可雅老師的帶領下,赴蚌埠開展紅色文化探尋之旅。隊員們循著歷史足跡,在沿淮街區追溯革命星火,與專家對話解碼精神密碼,于南山公園感悟信仰力量,在沉浸式學習中筑牢理想之基,讓紅色基因在青春血脈中永續傳承。
7月7日恰是全民族抗戰爆發88周年,隊員們首站來到中共長淮特委舊址。青石板路承載著歲月的厚重,講解員的講述將大家帶回烽火年代。蚌埠作為淮河岸邊的戰略要地,是軍民浴血奮戰的前沿陣地。1930年,在極端艱苦危險的白色恐怖下,陳履真和朱務平籌建了中共長淮特委機關,形成了領導沿淮地區革命斗爭的核心。陳履真烈士堅守信仰,用生命踐行“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的誓言。朱務平扎根皖北,以“為工農謀解放”為己任,在蚌埠周邊點燃工農運動的火種,搭建起堅實的革命組織網絡。他們的故事,是蚌埠紅色歷史中最動人心魄的篇章,讓隊員們深刻理解:所謂英雄,正是在黑暗中敢于舉火、在危難時選擇逆行的人。
當日下午,隊員們與蚌埠市黨史研究室原主任(二級調研員)、蚌埠新四軍歷史研究會副會長郭照東老師展開深度座談。郭老師以《國歌》為切入點,還原了1933年浸透熱血與赤誠的長城抗戰古北口戰役,敘述了在戰役中付出巨大犧牲的淮上英烈——第十七軍第二十五師。這支由三千余名蚌埠及沿淮各縣學生和農民組成的部隊,在1933年華北告急的消息中登車北上,在千里之外的長城戰場與日寇作戰,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淮上英烈用生命詮釋了“一寸山河一寸血”。郭老師的講授讓隊員們明白,抗戰勝利的密碼,不僅在于戰術謀略,更在于億萬民眾凝聚的精神偉力。在最后的座談中,隊員們圍繞“新時代青年如何傳承抗戰精神”展開熱議,思想上的碰撞讓紅色記憶從歷史課本走入現實思考。
7月8日,南山公園的松柏間回蕩著歷史的回響。這座始建于1929年的公園,曾見證日軍鐵蹄的踐踏,如今已成為緬懷先烈的精神地標。隊員們在抗戰勝利紀念碑前駐足,指尖撫過碑上斑駁的刻痕,仿佛觸碰到無數先烈的熱血溫度;楊兆成烈士雕塑前,“安徽省第一位犧牲的共產黨員”字樣格外醒目,他24歲的生命雖短暫,卻如火炬照亮了皖北大地的革命之路。隊員們自發組織默哀,用青春的致敬回應先烈的犧牲:今日之中國,正如你們所愿。
此次蚌埠之行,是一次歷史與現實的對話,更是一場精神與信仰的接力。隊員們紛紛表示,抗戰歷史不是泛黃的檔案,而是照亮前路的精神燈塔;紅色基因不是抽象的符號,而是融入血脈的行動指南。未來,財大學子將以“強國有我”的擔當,把抗戰精神轉化為專業學習的動力、服務社會的熱情,讓青春在傳承紅色基因、建設強國征程中綻放絢麗之花。同時也將持續深化紅色實踐教育,讓更多青年在行走的課堂中讀懂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讓紅色火種在新時代燎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