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石河子大學“棉田逐夢,鄉興賦能”鄉村振興促進團團隊專訪新和縣農業農村局黨委委員馬忠強與留疆大學生張朋朋。馬忠強三十年深耕基層,創新“示范戶帶動”模式,以田間地頭為課堂,引入十余品種對比試驗,在蚜蟲防治等場景現場教學,用實效贏得群眾信賴,從鄉鎮技術員成長為南疆農業中堅。張朋朋大學畢業后放棄內地機會,毅然扎根邊疆服務基層,用青春踐行擔當。

面對鹽堿地瓶頸,馬忠強主導的改良方案,讓55萬畝棉田升級為高標準農田,30萬畝應用“干播濕出”技術,結合北斗導航、無人機植保,實現棉花種植90%機械化率。在多民族聚居區,他駐村一年攻克語言關,推動國家通用語言學習常態化,借“共勞動、同發展”凝聚共同體意識,助力各民族鄉親攜手耕耘致富田。

張朋朋將青春坐標錨定南疆大地,駐村三年來,始終以“把他鄉當故鄉”的熱忱深耕基層。他放棄內地優渥機會,帶著大學農業專業知識一頭扎進棉田,把實驗室里的理論轉化為通俗易懂的“土辦法”,手把手教農戶調試智能灌溉設備,幫30多戶棉農解決了苗期病蟲害難題。“這里的每朵棉絮都藏著奮斗的意義,青春就該在需要的地方發光。”張朋朋說到。

從馬忠強三十年如一日的堅守,到張朋朋等青年一代的接力,兩代農技人以實干破解南疆農業發展難題,讓科技之花綻放在鹽堿地上。在鄉村振興的賽道上,越來越多的青春力量正沿著他們的足跡,把論文寫在廣袤田野,用擔當與熱愛澆灌出共同富裕的希望之花。
文字:孫凡雅 許濤
圖片:陳振宇 趙少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