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青春的足跡叩響鄉土的門扉,當法治的微光吻亮童心的褶皺,這場跨越山海的相遇,便有了最動人的注腳。全國大學生暑期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全國學聯聯袂發起,如一場盛大的青春邀約,讓萬千學子走出書齋,將學識化作細雨,浸潤鄉村振興的原野。
法護耆英時捧出赤誠,情牽稚子時傾盡真心。西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典化春花·護衛新芽”赴重慶法治宣講團,便是這邀約中執著的行者。張博瑋、雷喆兩位指導老師引路,龍洋一、漆禮治、黃敬涵、李想、方薇雅、陳菲兒、楊欣榮、王蜜蜜、余佳漪九位學子同行,攜《民法典》的溫潤、《未成年人保護法》的周全、《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的厚重,要為鄉野間的特殊群體,撐起一片澄澈的法治晴空。
01 整裝待發前的醞釀
2025年5月,響應“三下鄉”的召喚,這支隊伍便開始了理想的耕耘。從集結志同道合的伙伴,到選定扎根的土地,從雕琢實踐方案,到答辯臺上的從容綻放,一路風雨打磨,終讓初心的根基愈發堅韌。人生從非坦途,但步履不停,總會與嘉陵江的奔涌相逢,與縉云山脈的蒼茫相擁。法科學子以法治為星火,點亮青春與希望;如早春的花、晨露的潤,滋養著祖國的新芽。在吊樓錯落的石柱鄉野,他們要用專業作筆,在巴渝的街巷間書寫普法長卷;以熱忱為墨,在山水深處描繪法治新篇,讓字句都含著法理的溫度,讓步履都印著初心的執著。
02 出征!用腳步丈量鄉土,以青春服務人民
“青春筑夢下鄉去,實踐揚帆啟新程”。2025年7月9日,長安校區校務樓的報告廳里,出征的號角輕輕吹響。經自主申報、學院舉薦、答辯評審,60支隊伍獲校級立項,我們亦是其中之一。帶著校領導與師長的深深期許,法科學子懷“功成不必在我”的擔當,攜“強國必定有我”的豪情,踏上了用青春丈量鄉土的旅程。
03 解碼少年充值迷局,指引網絡退費歸途
2025年7月10日的清晨,北碚區北溫泉街道作孚社區,一場專為孩子們準備的法治絮語悄然開場。解讀網絡游戲里的隱形陷阱,說清網絡充值中的權益邊界,便是這場相聚的意義。
成員們深研法條肌理,精選鮮活案例,將拗口的法律條文譯成孩子們聽得懂的童言;精心繪制的PPT與綴著卡通的宣傳手冊,像打開了一扇通往法治世界的魔法窗。問卷調查摸清困惑的脈絡,案例討論點燃思維的火花——“孩子充了很多錢算數嗎?”“爸媽該怎么要回來?”孩子們雀躍的討論聲里,法治的種子正悄悄發芽。
04 法治織密防護網,童心筑牢反凌墻
七月流火,暑氣蒸騰,西南大學產業技術研究院的托管班里,卻因這群年輕身影的到來,漫進一陣清潤的風。2025年7月11日,宣講團為孩子們鋪開“校園霸凌”的法治畫卷。
從分清尋常嬉鬧與霸凌的邊界,到細數肢體、言語、社交、網絡霸凌的模樣——被起侮辱綽號的沉默少年,社交平臺上的惡意流言,一個個貼近生活的故事,讓孩子們看清霸凌的真面目。再談它對受害者、施暴者、旁觀者的深層傷害,論及《未成年人保護法》《治安管理處罰法》里的責任,讓孩子們懂得:霸凌不只是錯事,更可能觸碰法律的底線。
情景演繹中,“課間被故意絆倒”“群里遭辱罵”“被大家孤立”的模擬場景里,孩子們在角色扮演中學會了冷靜應對、勇敢求助、留存證據。每一次互動,都是法治意識生長的年輪。
本次活動以法治宣講、答疑環節、情景演繹等項目,向孩子們宣講校園霸凌行為的基本情況與法律問題。鼓勵孩子們提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關于校園霸凌的困惑或問題,宣講團成員耐心解答,確保孩子們真正理解和掌握相關知識。 最后,宣講團成員們再次強調反對校園霸凌的重要性,鼓勵孩子們勇敢地對霸凌行為說“不”,共同營造和諧、安全的校園環境
05 高空拋物危害大,法治宣講進托管
2025年7月14日,重慶市北碚區大學科技園社區的托管班,宣講團用孩子氣的語言,講著“高空拋物”的警示。
2025年7月14日,重慶市北碚區大學科技園社區的托管班里,陽光跳著細碎的舞。宣講團的哥哥姐姐們用蜜糖般的童語,將“高空拋物”的警示輕輕鋪開。
為讓安全的嫩芽扎根童心,大家把法條里的叮囑,釀成了會發芽的童謠:“高空東西不亂扔花盆窗臺放放穩看到別人要扔時,大聲說“別扔會傷人'; 樓下走路快快過
安全第一記心中””。旋律起時,又教起靈動的手勢舞——唱到“放放穩”,雙手輕推像拂去塵埃;唱到“記心中”,掌心相疊拼成小小的盾牌。
童聲裹著韻律在教室里打轉,手勢隨著節拍起落,那些關于“頭頂安全”的道理,便跟著歌聲落進心里,隨著指尖的溫度悄悄發芽。
“拋掉的是文明,埋下的是危險,觸犯的是法律”——這句話像一顆小石子,在孩子們心里蕩開圈圈漣漪。從檢查陽臺的雜物到提醒家人的舉動,守護“頭頂上的安全”,原來就藏在這些細碎的日常里。
06 字句含情釋法理,步履鏗鏘踐初心
“法治信仰,中國立場;國際視野,平民情懷”,循著西北政法大學的育人初心,這支宣講團自成立歷經兩月籌備,開展了6天的實踐之旅。走進北碚區5處土地,舉辦8場專題宣講,收回百余份問卷,與300余人次相遇。這場活動,既讓學子們的法學專長有了用武之地,又讓實踐能力在鄉野間得到錘煉,用青春的力量為基層法治添磚,以專業的服務溫暖鄉里人家。(典化春花·護衛新芽三下鄉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