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8月5日到8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資源環境學院赴陜西省延安市南泥灣綠色發展調研團赴延安市南泥灣鎮開展為期三天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本次活動以"傳承紅色基因,探索綠色發展"為主題,通過實地參觀南泥灣大生產紀念館,學習研討和走訪調研當地農戶等形式,深入了解南泥灣地區綠色生態發展現狀,團隊成員深刻感悟到紅色精神與綠色發展相融合的時代價值,為鄉村振興與生態文明建設貢獻青春智慧。
紅色基因鑄就綠色根基:大生產運動的歷史啟示
調研首日,團隊成員首先參觀了南泥灣大生產紀念館。作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紀念館通過豐富的歷史文物,圖片資料和場景復原,生動展現了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三五九旅在南泥灣開展大生產運動的光輝歷程。在講解員的詳細介紹下,隊員們深入了解了當年革命先輩克服重重困難,開展墾荒生產,實現自給自足的艱苦奮斗歷史。

圖1 講解員介紹南泥灣大生產運動
紀念館展示的歷史經驗表明,早在那個艱苦的年代,人們就已經意識到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采取輪作休耕和施用有機肥等方式保護土地資源,這些做法對當今推進生態農業建設仍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隊員們也深刻體會到從"爛泥灣"到"陜北好江南"的轉變過程中所體現的生態智慧和奮斗精神。

圖2 團隊成員參觀南泥灣大生產紀念館
科技賦能綠色轉型:生態農業的創新實踐
在實地考察環節,團隊走訪了南泥灣鎮千畝有機水稻種植基地。隊員們觀察到,當地在推進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注重將傳統農耕智慧與現代科技相結合,積極探索生態友好型農業發展模式。通過采用環境友好型種植技術,發展特色農產品種植,既提高了農業效益,又保護了生態環境,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統一。這些實踐為探索農業可持續發展路徑提供了有益參考。

圖3 調研團隊參觀南泥灣水稻種植基地
深入采訪:傾聽綠色發展的一線聲音
在南泥灣鎮政府,馬坊村駐村干部同敏與郭前延也同團隊成員們進行了深入的座談交流,這也讓隊員們深入了解南泥灣地區在推進綠色發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方面的具體做法和經驗成效。駐村干部們扎根鄉村,見證并參與了該村從"環境整治攻堅"到"綠色產業興村"的精彩蛻變。他們娓娓道來的發展歷程,生動詮釋了南泥灣地區獨具特色的"紅綠融合"發展模式——這片承載著革命時期軍墾精神的紅色熱土,如今正書寫著從革命沃土到生態家園的時代新篇。

圖4 隊員們深入學習南泥灣蛻變過程中的點點滴滴
作為總結,駐村書記郭前延則勉勵同學們:“南泥灣的綠色蛻變啟示我們,綠色發展必須扎根中國大地。同學們要將實踐成果轉化為前行的動力。”隊員們則表示:“作為西農學子,我們要做新時代的‘生態墾荒人’,讓青春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綻放光彩。”
結語:紅色沃土綻放綠色希望
五天的實踐讓隊員們深刻體會到,南泥灣不僅是紅色精神的象征,更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鮮活樣板。從大生產運動的“镢頭精神”到如今的“綠色發展理念”,這片土地始終承載著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據了解,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將與南泥灣鎮深化合作。這支以“知農愛農”為使命的隊伍,正以實際行動書寫著強農興國的時代答卷。
文:傅昱 孫士淇
圖:孫士淇 王相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