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丹寨,蠟染古韻與現代產業在這里交匯,非遺技藝與青年創業在這里同頻共振。7月21日至26日,中央民族大學“我們眼中的中國式現代化”示范項目——“籽籽同心 尋訪丹寨”社會實踐團隊深入丹寨縣,以“非遺融入新產業、新業態”為主題,通過走訪、調研和訪談,探索傳統工藝與現代經濟融合發展的新路徑。
7月23日,團隊抵達位于丹寨縣揚武鎮老冬寨村的丹寨縣民族文化雙創園,這是丹寨縣推動非遺與產業結合的重要載體。園區集展示、生產、住宿于一體,形成“小而精、快運轉”的模式。當天,團隊走訪貴州省草木染服飾有限公司,深入生產車間,詳細觀察蠟染布料設計、打樣、縫制、返工等環節。車間內機器轟鳴,布料和染缸交錯排列,蠟染制作的每一步工序都被團隊仔細記錄。通過與企業負責人的交流,團隊了解了產品從設計到上市的整個周期,包括原材料采購、打樣數量、返工率和市場投放的各個關鍵節點。
團隊成員參觀制作過程 企業負責人介紹,他們從早期“一次上千款”的大規模開發轉向“精選十余款”的精細化生產,集中資源打磨核心產品,降低庫存壓力的同時提升了產品的附加值。團隊據此整理出生產流程示意圖和產品策略調整對比表,將這些資料納入調研檔案,作為后續研究的重要依據。在車間一角,團隊還重點關注植物染料的使用情況,包括板藍根、姜黃、艾草、茶葉等天然染材。通過詢問和拍攝,團隊記錄了不同染材在調配比例、染色時間及最終色階上的差異,了解到企業正嘗試通過豐富色彩方案來貼合現代審美需求,并將蠟染工藝應用于家居布藝、飾品等多種產品形態中。
企業負責人介紹相關蠟染 在對青創園整體運營機制的調研中,團隊通過訪談與資料分析,全面了解園區如何為創業青年提供支持。園區不僅為入駐企業免除生產和住宿租金,還通過貸款協調、電商平臺對接等多種方式,幫助創業團隊快速進入市場。團隊將園區政策、資源配置及支持路徑逐條整理,形成了青創園的運營模式分析,為后續案例研究提供了堅實基礎。
7月25日,團隊走訪寧航蠟染非遺工坊,重點關注“非遺技藝帶動就業”的模式。工坊內部生產井然有序,墻上“專注一件事”的標語映襯著堅守與傳承。團隊詳細觀察畫蠟、染缸、復染、晾曬等工序,記錄了每道工藝所需的時間與步驟,繪制成完整的蠟染制作流程圖。通過訪談,團隊了解到工坊輻射丹寨及周邊四縣,吸納700余名婦女參與蠟染工作,人均年增收超過3500元。這一模式不僅推動了蠟染技藝的傳承,也為當地創造了大量穩定就業崗位。
蠟染畫娘正在繪制圖案 在調研過程中,團隊拍攝了工坊的工具區、成品展示區和包裝區,詳細記錄了從設計到成品上市的整個鏈條。這些影像和數據幫助團隊進一步理解傳統手工藝在現代市場中的流通路徑,同時展示了丹寨如何通過產業化讓非遺煥發新的生機。團隊還關注到工坊在訂單承接、市場拓展和人才培訓等方面的努力,收集到大量一手資料,為后續研究提供了實用數據。
設計師成昊介紹蠟染產品 通過對青創園和寧航工坊的連續調研,團隊對丹寨非遺產業的整體生態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青創園側重為創業青年提供孵化和市場鏈接平臺,幫助他們試錯創新、積累經驗;寧航工坊則以技藝傳承為核心,通過規?;a與組織化管理帶動區域婦女就業,實現了“非遺技藝—產業鏈—民生改善”的閉環發展。這兩者在功能定位上的互補,為丹寨蠟染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雙重動力。
展望未來,團隊認為丹寨非遺產業的發展路徑正在形成以“創新驅動”和“政策引導”為核心的雙向模式。草木染等企業通過不斷探索植物染料、豐富色階和產品形態,將傳統工藝與現代審美緊密結合,展現出非遺產業創新的活力。而青創園則通過免租空間、政策扶持和電商對接等舉措,降低了創業門檻,讓更多青年團隊得以嘗試、積累并落地。團隊計劃繼續深化與丹寨相關機構和企業的合作,建立長期跟蹤機制,關注蠟染產品創新、市場渠道拓展和就業模式優化的新動態。同時,將本次實踐成果整理為案例教學資源,納入校內課程體系,并啟動非遺產業專題研究,系統分析保護與發展的平衡問題。團隊希望通過持續的調研與成果輸出,為更多地區提供非遺保護與產業發展的可行路徑,讓傳統技藝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