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讀路上|逐光紅色行:華中農業(yè)大學化學學院赴武漢開展紅色實踐活動
6月29日至7月2日,華中農業(yè)大學化學學院社會實踐團前往武漢開展“逐光紅色行”社會實踐活動,此次活動以體悟紅色文化,感悟紅色精神為核心,通過實地參觀、理論學習與現(xiàn)場宣講相結合的方式,重走革命之路,篤定走好新時代趕考之路,感悟革命先輩的崇高精神。
6月29日,實踐團前往武漢漢口新四軍軍部舊址參觀學習。實踐團踏入武漢漢口新四軍軍部舊址,厚重的歷史氣息撲面而來。這座承載著特殊意義的建筑,瞬間將實踐團成員們拉回那段烽火連天的歲月。這里,是新四軍歷史的重要起點。青磚灰瓦的建筑,古樸而莊嚴,靜靜佇立,訴說著往昔的故事。新四軍在極端艱難的條件下,依然頑強戰(zhàn)斗,開辟抗日根據(jù)地,為民族解放事業(yè)立下了不朽功勛。從舊址走出,實踐團心中滿是震撼與感動。
次日,實踐團前往漢中共中央機關舊址參觀。走進武漢中共中央機關舊址紀念館,仿佛穿越時空,回到了1927年那段風云激蕩的歲月。這座紅磚赤瓦的西式洋樓,曾是中共中央的“心臟”,見證 了大革命由高潮轉向失敗的關鍵歷史轉折點。紀念館以豐富的展陳形式,生動再現(xiàn)了中共中央在武漢領導中國革命的崢嶸歷程。陳獨秀、蔡和森、周恩來、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曾在此運籌帷幄。站在復原的會議室前,實踐團仿佛能聽到他們激烈討論的聲音,感受到他們在危急關頭的沉著智慧。
7月1日,實踐團前往武漢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學習。站在武昌紅巷13號的青瓦灰墻下,他們仰頭看見“毛澤東同志主辦的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匾額,瞬間被拉回1927年的風云激蕩。穿過欞星門,泮池石橋與參天古木靜默如史詩扉頁,常委辦公室里簡陋的木桌、煤油燈和泛黃書稿無聲訴說:正是在這方寸之間,毛澤東寫下《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油印講義上“推翻土豪劣紳,一切權力歸農會”的墨跡仍力透紙背。數(shù)百名青年攥緊書本,將火種烙進血脈。踏上青磚鋪就的操場,銅哨聲猶在耳畔。學員們曾在此持槍列隊、綁腿行軍,宿舍里雙層木床擠挨著粗布被褥,草鞋磨破腳踝卻踏出燎原之路。名單墻327個名字背后,半數(shù)是永遠定格在二十余歲的青春。
最后一日實踐團前往武漢辛亥革命博物館、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學習,由指導老師石煒帶領。踏入館內,歷史的厚重感撲面而來。珍貴的文物、生動的歷史圖片、詳實的文字資料,如同打開了時光的大門,將團員們帶回到那個變革的年代。通過講解員周義的詳細解說,他們深入了解到辛亥革命爆發(fā)的歷史背景,那些陳列在展柜中的武器、信件、手稿,仿佛在訴說著革命者的堅定決心。
隨后,實踐團前往了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踏入館內,眼前的場景十分震撼。實踐團看到了起義軍使用過的槍炮、穿過的軍裝,還有他們在戰(zhàn)斗中留下的各種物品。館內還展示了眾多革命志士的生平事跡,他們有著共同的理想與追求,為了建立民主共和,不惜拋頭顱、灑熱血。在參觀過程中,指導老師不時地為實踐團進行補充講解,解答成員們心中的疑惑,引導他們深入思考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與現(xiàn)實價值。老師提到,辛亥革命不僅推翻了清王朝的統(tǒng)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更重要的是,它傳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推動思想解放
通過實地探訪,實踐團成員深刻了解了武漢的紅色革命事跡,并理解了先輩的紅色精神。植物科學技術學院智慧農業(yè)2304班丁子涵表示,要將此行所見所感所悟轉化為學習和工作的動力,立足專業(yè),勇于創(chuàng)新,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投身學習和未來事業(yè),努力成為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新時代“革命者”,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文字|華中農業(yè)大學化學學院赴武漢紅色景點參觀學習“逐光紅色行”暑假社會實踐團隊蘇陽
圖片|華中農業(yè)大學化學學院赴武漢紅色景點參觀學習“逐光紅色行”暑假社會實踐團隊羅沖宇
排版|華中農業(yè)大學化學學院赴武漢紅色景點參觀學習“逐光紅色行”暑假社會實踐團隊丁子涵
初審|華中農業(yè)大學石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