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文化思想強調賡續中華文脈、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新發展。響應“青春傳承中華文脈工程”,新時代大學生以行動探尋文化底蘊。近日,河北傳媒學院數字藝術與動畫學院瓷韻薪火實踐小分隊8名成員,滿懷熱忱走進景德鎮,開啟陶瓷文化深度研學之旅。
首站千年瓷宮:初見瓷文化的震撼
7月21日,研學之旅首站來到景德鎮千年瓷宮。這座由數萬件歷代陶瓷碎片鑲嵌而成的“瓷藝殿堂”,在講解員的生動講述中徐徐展開歷史畫卷。從明清官窯的精致紋飾到民窯器物的生活氣息,隊員們直觀感受到陶瓷從實用器皿到文化載體的演變,初步領略了“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瓷都魅力。
陶陽里深巷:對話匠人,探尋技藝的“不可替代性”
7月22日至23日,小分隊深入陶陽里歷史文化街區。青石板路串聯起一座座古樸院落,不起眼的工作室里,陶瓷珍品琳瑯滿目,處處彰顯著“匠從八方來,器成天下走”的底蘊。 在熊金榮工作室,姜老師與隊員們探討傳統技藝的不可替代性。她指出,AI雖能復制圖案,卻無法替代“設計的魂”——如窯變釉色中人與工藝的對話,蘊含著機器難以復制的靈性。隨后,青花斗彩傳承人劉蒙坦言,傳承是“歷史交付的擔子”。他堅守顏料配比與火候的古老智慧,只為讓后人讀懂“筆尖的文化密碼”。隊員們在對話中深刻感受到非遺傳承的重量。
徐家窯探秘:在交流中感受技藝的溫度
7月23日上午,小分隊走進徐家窯,窯內精美陶瓷盡顯傳統柴燒魅力。隊員們偶遇雕刻陶瓷的大學生,圍繞“年輕一代與傳統技藝”交流,青春與古藝碰撞見傳承新可能。隨后,隊員們與國家一級技師嚴穩爐探討陶瓷藝術特質。嚴穩爐認為,技藝精湛是基礎,“更要經得起細品”。他以70多種特制工具為例:拉坯造型是“形”,雕刻細膩是“功”,而最打動人的是意境與紋飾里的文化底蘊。其見解讓隊員們對“工匠精神”有了更深理解。
瑤里古鎮:在煙火氣中讀懂文化的“活態傳承”
7月24日清晨,隊員們走進瑤里古鎮。云霧繚繞山間,老人們在橋上閑談,婦女們在河邊浣衣——這幅原生態的古鎮畫卷,讓隊員們瞬間感受到“瓷之源、茶之鄉、林之海”的獨特韻味。在青石街邊,隊員們與一位擺攤的母親交流,她笑著說:“多虧政府支持,古鎮發展旅游后,我們不用再外出打工,在家門口就能賺錢,日子越過越有奔頭。”更讓她欣慰的是,旅游業的發展并未破壞古鎮原貌,傳統生活方式得以保留。從居民的笑容里,隊員們看到了文化保護與民生改善的和諧共生,讀懂了“活態傳承”的真正意義——讓古老文化在當代生活中煥發新活力。
博物館覽史:從瓷片看時代變遷
7月25日,中國陶瓷博物館內的藏品為隊員們鋪展開一條釉色時光長河。從漢代的弦紋罐、唐代的三彩駱駝,到宋代的青白瓷梅瓶、元代的青花名罐,再到明清時期的紅釉、黃釉、粉彩名器,每一件文物都靜靜訴說著不同時代的審美與文化特質。
課堂傳韻:分齡授課讓瓷文化扎根童心
帶著從景德鎮收獲的文化養分,小分隊來到南昌縣,以“瓷韻傳薪火,小手筑匠心”為主題,開設分齡陶藝公益課程。8月6日,在南昌縣藍天愛心志工協會,隊員們針對學齡前與低年級孩子開設特色課程,用繪本和游戲開啟童趣陶瓷啟蒙;8月12日,在蓮花書屋,隊員們為小學中高年級孩子在基礎課程之外融入瓷器外銷史等文化細節;8月13日,在斗柏路社區公益課堂,隊員們按年齡分組教學:大齡孩子學習制作刻字杯,小齡孩子拼接“瓷片”拼圖,讓千年瓷韻通過生動課堂走進童心。
瓷韻薪火,青春接力
小分隊以研學與授課的創新形式,生動詮釋了新時代青年傳承文化的使命擔當。從景德鎮的匠心堅守到南昌縣的課堂啟蒙,隊員們用腳步丈量文化厚度,以青春點燃傳承薪火。當年輕身影邂逅千年瓷韻,當實踐探索扎根文化沃土,傳統與現代的碰撞必將讓中華文化煥發時代光彩,在代代相傳中生生不息。
(涂夢悅 黎雅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