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非遺走出博物館,走進鄉村田野,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近日,西南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重慶墊江小分隊赴墊江調研,一場熱鬧的非遺“三下鄉”活動在鄉間拉開帷幕,絨花的細膩、墊江梅咂酒的醇厚、墊江角雕的精巧,帶著時光的溫度,讓大家沉浸式感受了傳統技藝的魅力。
指尖生花:絨花里的千年浪漫
“綰青絲,綴紅絨”,活動現場,絨花非遺傳承人劉小麗的指尖翻飛,一縷縷彩色蠶絲線在竹鑷子的巧撥下,慢慢綻放成一朵朵栩栩如生的花。有嬌艷的牡丹、靈動的蝴蝶,還有寓意吉祥的“福字”紋樣,摸起來輕柔如羽,卻能歷經百年不褪色。
據傳承人介紹,絨花始于唐代,是老祖宗留下的“軟黃金”,過去常作為宮廷飾品,如今更是成了國家級非遺。當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關注非遺,當絨花從博物館走進日常生活,我們或許能更深刻地理解:真正的傳承,不是把歷史鎖在玻璃柜里,而是讓它活在當下,開在未來。正如傳承人劉小麗所說:"每一片花瓣都有自己的生命,只要還有人愿意為它停留,絨花的春天就永遠不會結束。現場不少同學好奇地湊上前,看著碎絨在手中“變”成花,眼里滿是驚嘆——原來不用一針一線,也能編織出這樣的浪漫。
杯盞之間:墊江梅咂酒的時光味道
“來,嘗嘗我們墊江的梅咂酒!”剛走近酒攤,就被一股清甜的酒香吸引。透明的玻璃杯中,酒液泛著淡淡的琥珀色,抿一口,酸甜中帶著米香,清爽不烈,連不愛喝酒的人都忍不住多喝兩口。
墊江梅咂酒有著上千年的歷史,以本地青梅、糯米為原料,經古法發酵而成,是重慶非遺里的“液體瑰寶”。釀酒師傅笑著說:“這酒要經過選果、蒸煮、發酵等十多道工序,少一步都出不了這個味。”現場還展示了古樸的酒壇和釀酒工具,讓人仿佛看到了舊時農家院落里,長輩們精心釀酒的場景。
方寸之間:墊江角雕的匠心傳承
如果說絨花是溫柔的浪漫,梅咂酒是煙火的滋味,那墊江角雕便是“硬骨頭”里的巧思。展臺里,一件件角雕作品讓人挪不開眼:有的雕刻著山水樓閣,細節精細到能看清窗欞的紋路;有的做成了筆筒、鎮紙,實用又雅致;還有的以民間故事為主題,人物神態活靈活現。
要知道,角雕用料考究,全靠匠人用刻刀一點點打磨、雕琢,一件作品往往要耗費數月甚至數年。墊江角雕非遺傳承人龍正東現場演示雕刻技法,刀尖在牛角上游走,碎屑簌簌落下,不一會兒,一朵含苞待放的蓮花雛形便顯現出來。“這門手藝得沉下心,急不得。”他的話里,是對非遺傳承最樸素的堅守。
這場非遺“三下鄉”,不只是技藝的展示,更是一次文化的對話。當年輕人大膽嘗試制作絨花,當孩子們為角雕的精巧歡呼,當鄉親們舉杯共品梅咂酒的甘醇,我們忽然懂得:非遺從不是博物館里的“老物件”,而是活在指尖、藏在味蕾、刻在心里的傳承。愿此次墊江之行如同一束光,照亮傳統工藝的傳承之路——讓咂酒的醇香飄向更廣闊的天地,讓角雕的匠心在現代設計中重煥鋒芒,讓絨花的雅致通過數字浪潮綻放新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