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8日,重慶外語外事學院藝術學院“藝心筑夢,衛愛發聲”三下鄉鄉村振興促進團帶著對鄉土文化的關切,踏上了重慶市忠縣石寶鎮這片依江而興的土地,以腳步丈量歷史,用鏡頭記錄傳承,在實地調研中探尋石寶鎮的“文化密碼”。
當日上午,團隊首站來到石寶鎮碼頭。作為長江上游重要的鹽馬古道節點,這里曾是“舟楫往來,商賈云集”的樞紐。
“以前這里每天有上百艘木船停靠,鹽巴、茶葉、山貨順著長江運往各地。”隨行的當地村民指著江對岸的山崖介紹,石寶鎮的名字,就因江邊一塊形似寶物的巨石得名,‘石’是根基,‘寶’是煙火。
團隊有幸邀請到了當地民間文化傳承人黎鄧為團隊成員們對石寶鎮傳統文化進行了簡單的介紹。
據黎老介紹,石寶寨古建筑群于明萬歷年間始建,南臨長江航道,西北側有后溪河和尖山子,東北與新石寶鎮相望。石寶寨四面環水,在巨型圍堤環繞下,石寶寨成為長江一處大型江中“盆景”,享有長江“小蓬萊”美稱。在中國僅存的幾座高層木結構建筑中,石寶寨寨樓是唯一的、最高的和層數最多的穿斗式木結構建筑,融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于一體,被譽為“世界八大奇異建筑之一”。
石寶鎮有美景,更有美食。
唐代詩人白居易年輕時曾避亂江南,對底層人民的生活和疾苦有較多接觸和了解。白居易曾官至翰林學士等職,因上書議政,得罪權貴,被貶為江州司馬,后調忠州當刺史。立夏后的一天,白居易偕好友肖處士到石寶巡訪民情。在石寶街上察看一番后,方進玉印寺拜見玉印長老。玉印長老吩咐廚子,辦點可口菜肴招待貴客。僧廚釋保師傅打聽到白大人喜歡吃忠州的蒸肉和炸豆腐,但出家人吃素,何況當天不逢場,買不到豬肉,怎么辦呢?想了半天,釋保想出一個妙法,用豆腐代替豬肉。他把豆腐用香油炸透,再用糖汁味水煮軟和上調料,裹上扣肉面粉,裝入香油碗內,置大火上蒸熟,既有油炸豆腐的香味,又有蒸肉的美味,兩菜合一菜,新奇又鮮美。
午餐席上,滿滿一桌素菜,最受歡迎的就是那道新菜。當問知此菜是釋保別出心裁烹制而成,白居易為此菜命名“釋保蒸豆腐”。這道菜從玉印寺傳到石寶民間,再傳遍忠州城鄉各地,由于人名與地名同音,后來就叫“石寶蒸豆腐”。
石寶鎮的魂在石寶寨,十二層木樓依山而立,吊腳樓臨江而建,山水間藏著千年智慧。美食里盡是鄉愁:蒸豆腐嫩滑帶辣,忠橙口感清甜,腐乳雞皮脆肉滑,都是日子的滋味。
與黎老離別時,江風掠過他的身影,遠處的長江依舊東流,而石寶鎮的故事,正等著更多人來傾聽、來續寫。
此次調研不僅是文化尋根,更是藝術學院“藝心筑夢”實踐品牌的深化。團隊成員們將從不同角度切入,將成員們收集的口述史、老照片、舊物件等,作為學院“鄉村振興文化”的珍貴素材。
“鄉村振興不僅是產業振興,更是文化振興。”團隊指導老師表示,“石寶鎮的文化像一顆珍珠,需要我們用藝術的絲線串起來,讓更多人看見它的光澤。未來,我們希望通過藝術賦能,讓石寶鎮的‘老故事’成為鄉村振興的‘新名片’。”(來源:“藝心筑夢,衛愛發聲”三下鄉鄉村振興促進團)
(作者:重慶外語外事學院“藝心筑夢,衛愛發聲”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