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融旅譜新篇,民俗迎賓通世界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團隊調研民族文化視域下入境旅游業發展障礙及優化路徑研究
隨著全球旅游業復蘇與文化多樣性價值的日益凸顯,民族文化與旅游產業的深度融合正成為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張家界作為世界自然遺產地與多民族聚居區,以其獨特的土家族、苗族文化資源和絕美的自然風光,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國際游客。為深入研究民族文化視域下入境旅游業的發展障礙與優化路徑,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統計與數學學院融創興旅實踐隊于2025年8月赴張家界市開展社會實踐,探索“土苗融創,入境興旅”的創新實踐與發展前景。
民族文化展演融合,“天門狐仙”與“魅力湘西”共繪民族畫卷
2025年8月3日,調研團隊前往張家界天門山峽谷劇場,觀看大型山水實景演出《天門狐仙》。該劇以土家族民間傳說為藍本,融入苗族歌舞元素,通過光影技術與自然山水的完美結合,展現出一幅跨越民族、時空的文化畫卷。隊員們了解到,該演出不僅吸引大量國內游客,也逐漸成為入境游客了解湖湘文化的重要窗口。
次日,團隊又走進《魅力湘西》劇場,深入調研土家族與苗族文化的舞臺融合實踐。《魅力湘西》以其恢弘的場面、濃郁的民族風情和精湛的表演技藝,成功將茅古斯舞、擺手舞、苗族銀飾舞等非遺項目推向國際舞臺。同時,劇場設置了電子屏實時將對話與歌曲翻譯為英文與韓文,通過民族文化的現代表達,增強了入境游客的文化體驗感和認同度。
非遺傳承活化,茅古斯舞與哭嫁習俗彰顯文化底蘊
調研期間,團隊特別關注了土家族標志性舞蹈——茅古斯舞。該舞蹈原始粗獷、充滿祭祀色彩,被譽為“中國古代舞蹈的活化石”。團隊成員在張家界民俗村實地觀摩并參與體驗,深刻感受到這一古老藝術形式在當代旅游語境下的生命力。
此外,土家族“哭嫁”習俗也引起隊員們濃厚興趣。這一傳統婚俗通過表演形式融入旅游項目,不僅保留了文化原真性,也增強了游客的互動性與沉浸感。
外國游客訪談揭示入境旅游現狀與挑戰
2025年8月4日,團隊在張家界百龍天梯下開展隨機訪談,多位來自歐美、東南亞的游客分享了他們的旅行體驗。“風景美麗,期待更加深入的文化解釋”“希望有更多英文解說和互動項目”——游客們普遍贊賞自然景觀,但也指出語言障礙、文化解讀不足等問題。
隊員們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系統收集了入境游客在信息獲取、服務體驗、文化認知等方面的痛點,為后續提出優化路徑提供了實證基礎。
融合創新路徑,助力張家界打造國際旅游文化名城
通過此次調研,團隊深刻認識到,張家界在自然旅游資源與民族文化底蘊方面具備獨特優勢,在入境旅游服務體系建設、文化傳播深度、國際營銷策略等方面仍在持續進步并且正進一步加強民族文化與旅游產品的創新融合,推動多語種服務體系建設,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民族文化IP。
未來,張家界有望通過“土苗融創”模式,實現民族文化與入境旅游的雙向賦能,不僅為游客提供更豐富的旅行體驗,也為中國民族地區旅游高質量發展提供“張家界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