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 8 月 23 日至 9 月 6 日,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山海社會實踐隊,走進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克陶縣小白楊小學,開展了以“以青春之力,燃文化之光”為主題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將知識與文化的種子播撒在邊疆校園。

非遺拓印,觸摸文化根脈
學院團委學生干部寇佳皓同學帶著 “拓印非遺 文化傳承” 的初心,將木版年畫這一承載著千年民俗的傳統技藝,送到了孩子們的身邊。活動中,志愿者們化身 “非遺講解員”,結合精心準備的圖文資料與古樸的木版年畫實物,生動講述這項非遺技藝的歷史脈絡與傳承價值。從線條勾勒的吉祥紋樣到色彩搭配的民俗寓意,孩子們聽得格外專注,也對遙遠的中原文化生出了濃厚好奇。之后,課堂瞬間變成了充滿創造力的 “非遺工坊”。孩子們小心翼翼地拿起顏料刷,蘸取鮮艷的色彩,將模板對準紙張輕輕按壓。當一幅幅帶著油墨清香的傳統紋樣在手中漸漸清晰,驚喜與自豪的笑容綻放在每個孩子的臉上。

舞獅課堂,激活民俗活力
之后,課堂又迎來熱鬧的舞龍舞獅傳統文化體驗課。志愿者帶著熱忱開課,讓這項民俗成為孩子們觸摸傳統的鮮活載體。從南獅與北獅的外形差異、地域文化內涵,再結合經典舞獅表演視頻,課堂中讓孩子們直觀感受民俗風采。沉浸式體驗環節,志愿者先帶領大家拍手找韻律,整齊的 “啪啪” 聲中,孩子們很快跟上節奏;接著拆解舞獅擺頭、跳躍等基礎動作,手把手指導姿勢要領。孩子們認真模仿,有的學著獅子探頭擺尾,有的模擬龍身擺動起伏,眼神里滿是好奇與喜愛。

歡聲笑語里,舞龍舞獅的動感與民俗活力被激活。孩子們不僅學會基礎動作,更在體驗中讀懂傳統里的勇氣與團結,讓文化種子多了份鮮活記憶。
技能賦能,守護成長
實用知識教學同步開展。學院志愿者協會組織的海姆立克急救法課堂上,志愿者借助玩偶模擬真實場景,拆解“剪刀、石頭、布”的動作口訣,通過情景問答、分組演練,讓孩子們快速掌握急救要領,提升自我保護與幫助他人的責任意識。
獎助協會中受國家資助的學子羅文浩,以 “回饋社會” 為初心,為新疆小學孩子帶來海姆立克急救法課堂。羅文浩化身 “急救小老師”,用教學玩偶模擬異物卡喉場景,拆解 “剪刀、石頭、布” 動作口訣并講解原理,還通過情景問答解答誤區、分組演練手把手指導。孩子們從聆聽口訣到專注實操,快速掌握急救技能,更在受助學子言傳身教中感受 “被幫助” 與 “幫助人” 的溫暖傳遞。這堂課既提升了孩子們自我保護與助人意識,也讓受助學子用行動踐行感恩,讓國家資助的溫暖在公益中延續。


語言架橋,聯通世界
學院海燕志愿服務隊的蔣鑫怡同學,以專業與耐心為孩子們帶來了一堂生動的普通話推廣課程,為他們打開語言新大門。課堂上,蔣鑫怡同學從最基礎的日常表達入手:先教孩子們 “你好”“謝謝”“再見”等溫馨問候語,帶著大家逐字跟讀,仔細糾正發音;再延伸到數字、顏色等基礎詞匯,通過趣味聯想幫助記憶;最后,她還特意加入紅色文化內容,講解黨徽團徽的由來與意義,帶領孩子們認真帶讀相關表述,在學習語言的同時傳遞紅色精神。

每一個發音、每一句話語,蔣鑫怡都反復指導,不斷鼓勵孩子們大膽開口表達。在她的引導下,孩子們從羞澀跟讀逐漸變得主動發言。而支教臨近尾聲時,更有暖心一幕上演:孩子們化身 “小小講解員”,用剛學的標準普通話,自信地為志愿者們講述學校的校史故事 —— 從校園的創辦歷程,到教室里的舊物件背后的回憶,稚嫩卻清晰的聲音里滿是驕傲。語言的魅力悄然打破地域隔閡,不僅讓孩子們掌握了更標準的溝通方式,更在他們心中搭建起一座通向更廣闊世界的溝通橋梁。


語言的魅力在此刻愈發凸顯,它讓孩子們敢于主動分享、展現自我,為這次支教活動畫上溫暖圓滿的句號,也讓通向更廣闊世界的溝通橋梁愈發堅固
十四天的暑期社會實踐雖短,卻在每個人心中留下深刻印記。踏上邊疆,我們既見證了教育工作者扎根于此的堅守,也被孩子們對知識的渴望、對文化的好奇深深打動,他們專注的聆聽與求知的提問,讓我們感受到實踐的重量。


回望這段時光,各項活動清晰可見:院團委牽頭的非遺踏印活動、舞獅課程,既喚醒孩子們對中華傳統的認知,也傳遞民俗活力;獎助協會的急救知識普及,為孩子們生活賦能;志愿者協會的普通話等實用課程,助他們打開更廣闊的成長之門。

此次實踐雖已落幕,但“以青春之力,燃文化之光”的初心永不褪色。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山海社會實踐隊將繼續以院團委、獎助協會、志愿者協會為依托,探索邊疆教育幫扶新路徑,讓文化傳承與社科知識攜手,守護更多邊疆孩子的成長夢想。

文字:寇佳皓
圖片:蔣鑫怡
指導老師:張智穎 張燕 翟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