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我告別校園的理論課堂,回到了生于斯長于斯的鄉村,以“歸鄉學子”的身份開啟鄉村治理調研實踐。原本以為熟悉的家鄉,卻在這次實踐中讓我有了全新的認知;那些看似尋常的鄉村日常,也讓我對“鄉村治理”“青春價值”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再遇家鄉:從“生活記憶”到“治理認知”的覺醒
作為土生土長的陽邑村人,過去我對家鄉的印象,停留在田埂的麥香、鄰里的笑語、童年的嬉戲里。直到這次調研,我才真正跳出“生活者”的視角,以“觀察者”的身份去審視家鄉的每一處細節。
走在村里的路上,聽鄉親們聊起醫保查詢的困惑、產業參與的顧慮、文化生活的期待,我突然意識到,那些曾被我忽略的“小事”,其實都是鄉村治理的“大事”。原來,我對家鄉的“熟悉”,只是浮于表面的生活記憶;而真正的鄉村,藏著無數需要被關注、被解決的治理課題。這種認知上的轉變,讓我既愧疚于過去的“視而不見”,也更堅定了要為家鄉做點什么的決心——作為從村里走出去的學生,我有責任用所學知識,讀懂家鄉的需求。
躬身踐行:在“接地氣”中讀懂“以人為本”
調研過程中,我沒有選擇刻板的問卷形式,而是帶著真誠走進鄉親們的生活。坐在院壩里拉家常,蹲在田埂上聽建議,我慢慢明白,鄉村治理從來不是“紙上談兵”,而是要“接地氣”“懂民心”。
當我用鄉親們能聽懂的語言解釋政策,用他們熟悉的方式解決問題時,我深刻體會到課堂上“以人為本”的真正含義——不是抽象的理論,而是把鄉親們的需求放在心上,用他們能接受的辦法解決難題。哪怕只是幫老人們整理一份簡單的操作指南,為村里的產業發展提一條小小的建議,都能讓我感受到切實的價值。這種“被需要”的感覺,遠比任何成績都更讓我振奮,也讓我懂得,實踐的意義不在于做多么宏大的事,而在于是否能真正貼近民心、解決民憂。
感悟成長:以青春之力,赴家鄉之約
這次歸鄉調研,對我而言不僅是一次實踐,更是一場心靈的洗禮與成長。
我曾以為“鄉村振興”是遙遠的政策口號,如今才明白,它就藏在鄉親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里,藏在每一個為家鄉努力的身影中。作為青年學子,我們或許沒有驚天動地的能力,但我們可以帶著知識回到家鄉,用創新的思維、務實的行動,為家鄉的發展添磚加瓦。這種“帶著知識反哺家鄉”的信念,也讓我對未來的學習與生活有了更清晰的方向——不再只追求書本上的成績,更要關注社會的需求,讓所學知識真正服務于現實。
這次三下鄉實踐,讓我與家鄉的聯結更加緊密,也讓我讀懂了青春的另一種可能:不是遠離故土去追尋遠方,而是帶著遠方的知識回到家鄉,用青春的熱忱與力量,助力家鄉走向更好的未來。而我,也會帶著這份收獲與信念,在成長的道路上繼續前行,時刻不忘為家鄉振興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