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三澗溪村,整潔的街道、錯落有致的庭院、生機盎然的產業基地便顛覆了我對傳統鄉村的認知。在與高淑貞書記的兩次面對面訪談中,她那句“村子要發展,黨建是根基,班子是關鍵”讓我印象深刻。她回憶起剛任職時,村莊班子渙散、矛盾頻發,村集體負債累累,她以“抓黨建、聚人心、解難題”為突破口,大刀闊斧整頓村“兩委”班子,吸納有能力、有情懷的人才加入黨組織。為化解多年積累的土地糾紛,她連續一個月每晚召開村民座談會,用真誠贏得了村民的信任。這番講述讓我真切感受到基層干部的擔當與不易。
在實地走訪中,我深入了解了三澗溪村“黨建引領+四鄰聯動”的治理模式。全村被劃分為12個網格,黨員擔任網格員,構建起“黨支部—網格黨小組—黨員中心戶—農戶”的四級治理體系。在村民議事廳,我看到村民們積極參與村莊事務討論,真切體會到“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村莊”的治理成效。村“兩委”成員告訴我們,如今村莊矛盾糾紛調解成功率已從2010年的不足60%提升至98%以上,這份數據背后,是高淑貞書記多年來的不懈努力。
三澗溪村入村村牌 王文萱 供圖
產業振興是鄉村致富的核心。我先后走訪了村里的都市農業基地、古村旅游區和村辦工業區,親身感受“北農、中旅、南工”產業布局的蓬勃活力。在北部農業基地,合作社采用“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將章丘大蔥、鮑芹等特色農產品通過“線上+線下”渠道銷往全國,還發展了采摘、觀光農業,每年吸引超10萬人次游客,帶動村民戶均增收1.5萬元。中部古村旅游區里,修復后的古民居、民俗表演隊讓鄉村文化煥發新生,30余家民宿、農家樂讓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南部工業區的村辦企業吸納200余名村民就業,人均月工資超5000元,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從不足10萬元增長至超千萬元。
在文化傳承與生態治理現場,我看到村莊的軟實力正在不斷提升。非遺技藝體驗館里,章丘鐵鍋鍛造、剪紙等技藝得以傳承;鄉村書屋、文化禮堂常態化開展各類活動,豐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經過環境整治,昔日“臟亂差”的村莊變成了“潔凈美”的宜居家園,垃圾分類、污水治理等舉措讓綠水青山成為現實。養老服務站、健身廣場等公共設施的完善,以及“愛心幫扶隊”的精準幫扶,讓村民的幸福感不斷增強。
此外,我還訪談了30余名村“兩委”成員、老黨員、返鄉創業青年和村民代表。返鄉青年王磊的故事讓我深受觸動,他在高淑貞書記的幫助下創辦電商公司,年銷售額達500萬元以上,還帶動20余名村民就業。這些鮮活的案例,讓我對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為期10天的三澗溪村實踐,不僅讓我親眼見證了一個村莊的華麗蝶變,更在思想深處引發了我對鄉村振興、青年擔當的深刻思考,收獲頗豐。
此次實踐讓我真切體會到“領頭雁”在鄉村振興中的關鍵作用。高淑貞書記用10余年的堅守與付出,帶領三澗溪村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振興之路。她面對“亂村”困境時的果敢擔當,制定產業布局時的遠見卓識,對待村民訴求時的真誠耐心,都深深打動了我。訪談中,她提到“只要心里裝著群眾,凡事想著群眾,就沒有解不開的難題”,這句話讓我明白,基層干部只有扎根群眾、務實肯干,才能贏得信任、凝聚合力。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們在今后的學習和工作中,也需要這種擔當精神,敢于直面困難,勇于承擔責任,以實際行動踐行初心使命。
高淑貞書記向團隊成員講解三澗溪村農產品 劉朝陽 供圖
黨建引領是三澗溪村振興的根本保證,這一點在實踐中得到了充分印證。高淑貞書記通過加強班子建設、創新治理模式,讓基層黨組織成為鄉村發展的“主心骨”。“黨建引領+四鄰聯動”的治理體系,將黨員與群眾緊密聯系起來,形成了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這讓我深刻認識到,鄉村振興不是孤軍奮戰,而是需要堅強的組織保障和強大的凝聚力。只有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才能匯聚起鄉村振興的磅礴力量。這也啟示我們,在今后參與社會建設時,要自覺擁護黨的領導,積極融入組織體系,在集體中實現自身價值。
因地制宜的產業布局是三澗溪村致富的核心路徑。高淑貞書記立足村莊的地理位置和資源稟賦,制定“北農、中旅、南工”的發展規劃,實現了產業融合發展。從傳統農業到都市農業,從古村資源到鄉村旅游,從閑置土地到村辦工業,三澗溪村的每一步轉型都緊扣實際、精準發力。這讓我明白,鄉村振興不能盲目跟風,必須立足本地實際,找準發展定位,才能激活內生動力。作為青年學生,我們擁有豐富的知識和創新思維,在服務鄉村振興時,要深入調研、精準施策,結合村莊特色探索發展新路徑,助力鄉村實現產業升級。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三澗溪村的實踐中體現得淋漓盡致。高淑貞書記始終把村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從矛盾調解到民生保障,從文化傳承到生態治理,每一項工作都圍繞著村民的急難愁盼問題。看到村民們臉上洋溢的幸福笑容,我深刻體會到,鄉村振興不僅要富口袋,更要富腦袋;不僅要產業興,更要生態美、人心齊。這讓我樹立了正確的價值導向,今后無論從事何種工作,都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群眾的需求放在心上,把為民服務落到實處。
人才振興是鄉村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泉。三澗溪村通過“引、育、留、用”多措并舉,吸引返鄉人才、培育本土人才,為村莊發展注入了活力。返鄉創業青年王磊的成功案例讓我看到,鄉村不僅是故土,更是創業的熱土。這讓我意識到,青年與鄉村振興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們不能只留戀城市的繁華,更要看到鄉村的發展機遇。我們可以帶著知識、技術和理念回到鄉村,在鄉村振興的大舞臺上施展才華,同時也可以通過宣傳推廣、建言獻策等方式,為鄉村吸引更多人才,助力鄉村人才隊伍建設。
此次實踐也讓我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深度融合。在學校課堂上,我學習過鄉村振興的相關理論,但對其實際內涵和實踐路徑缺乏直觀認識。通過實地考察和訪談,我將理論知識與三澗溪村的實踐案例相結合,對鄉村振興的政策、模式和成效有了更清晰的理解。同時,實踐過程也提升了我的溝通能力、調研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與不同群體的訪談讓我學會了傾聽與共情,實地考察讓我學會了觀察與總結,這些能力的提升將對我今后的學習和工作產生重要影響。
高淑貞書記與村民交流 王文萱 供圖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們生逢其時,也肩負重任。三澗溪村的實踐讓我堅定了服務鄉村、奉獻社會的理想信念。鄉村振興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基層干部的擔當作為,需要村民的積極參與,更需要青年一代的接力奮斗。今后,我將以高淑貞書記為榜樣,學習她的務實作風和為民情懷,努力學好專業知識,提升自身能力。我會持續關注鄉村振興事業,積極參與各類社會實踐活動,把所學知識運用到服務鄉村發展的實踐中去,為推進共同富裕、全面實現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我相信,只要我們心懷夢想、腳踏實地,就一定能在鄉村振興的征程中書寫屬于青年的精彩篇章。
通訊員 王文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