滏陽河畔窯火明,漳水之濱文脈長。為深入挖掘磁州窯文化的歷史底蘊,探尋非遺技藝的傳承與創新之路,2025年7月15日,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 “邯夢磁窯尋光團” 暑期三下鄉實踐團隊循著磁州窯的歷史根脈,踏上邯鄲這片孕育磁州窯文明的土地,開展了為期一周的社會實踐活動。

圖為團隊成員在富田遺址博物館合照
殘窯映初心:在斷片里讀見文明密碼活動首日,團隊來到中國磁州窯博物館,在講解員帶領下系統了解磁州窯發展歷程。作為中國北方最大的民窯體系,磁州窯始燒于北朝,興盛于宋金元時期,其“白地黑花”裝飾藝術開創中國瓷器彩繪先河。通過文物與史料,隊員們直觀感受金代白地黑花劃龍紋盤等珍品的藝術魅力,對磁州窯的文化價值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為后續調研奠定了扎實的知識基礎。
非遺工坊問道:老手藝里的新活法為探尋磁州窯傳承新路徑,團隊走訪省級非遺傳承人趙振宇父子的工作室。父子二人作為當代磁州窯傳承的中堅力量,以“老手藝說新話”詮釋傳承,在堅守核心技藝的基礎上大膽革新:精簡72道傳統工序以適配當代節奏;將生肖文化、國畫技藝融入設計;經窯洞數百次試燒,實現瓷面水墨效果;以堆雕讓紋飾立體,并用石頭造型打破器型桎梏。趙師傅多次強調:“要不斷學習新思想,把磁州窯歷史揉碎融入心中,創造與時代結合的新磁州窯。” 他為隊員們細致講解每件瓷器的設計靈感與技藝細節,讓大家在贊嘆中感受到文化傳承的溫度。

圖為隊員采訪趙振宇大師

圖為趙大師為團隊講解
探訪古窯遺址:追尋磁州窯文明之光為追溯磁州窯源頭,團隊考察了鹽店和富田遺址,這些 “活化石” 見證陶瓷業繁榮,加深了對其生產規模、工藝傳播及歷史地位的認知。在彭城老街工坊,團隊觀摩古法制瓷,刻花畫花、制坯印坯等核心工藝,這些技藝經師徒相傳,成為了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
異品坊實踐:青春手作里的瓷藝新生親身體驗環節,團隊前往彭城異品坊嘗試拉坯。在師傅指導下,隊員們牢記 “掌心托底、均勻上推” 的要領,雙手沾滿陶泥控制旋轉的坯體。這項看似簡單的技藝實則難度極大,需保持手部穩定與力度均勻,稍有偏差坯體便會變形。經過多次嘗試,團隊成員成功捏制出自己的陶瓷器具,雖成品稚嫩,但大家對匠人的精湛技藝更添敬佩。
圖為隊員拉坯過程
青春接力踐行:以行動續寫傳承篇結合調研所見,團隊針對磁州窯技藝斷層、傳播有限等問題,梳理傳承人心得解碼傳統與創新的平衡,將拉坯體驗、制作實錄剪輯成短視頻在互聯網傳播,還走進柳頤社區宣講讓瓷藝貼近生活。隊員們認為:“年輕人的傳承未必是成為匠人,而是用熟悉的方式打破隔閡。”
圖為柳頤社區宣講
此次實踐讓隊員們深刻體會到,文化傳承既要尊重傳統、守住根本,又要與時俱進、創新發展。未來,團隊將整理調研成果,讓千年窯火在新時代綻放光彩,以青春力量激活傳統,讓磁州窯在時光里煥發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