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是社會治理的“神經(jīng)末梢”,化解矛盾糾紛是夯實基層基礎的關鍵一環(huán)。近年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基層治理現(xiàn)代化,提出“把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的重要部署,推動矛盾化解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為響應這一要求,7 月 14日,文法學院垚垚致遠社會實踐隊在系主任吳淑霞老師,以及張樂樂、張晶兩位法學老師帶領下走進山東小光律師事務所,以律師的視角了解基層矛盾糾紛調解的必要性。
扎根社區(qū),筑牢矛盾化解“前沿陣地”
踏入律師事務所,預想中冰冷嚴肅的法律氣場并未浮現(xiàn),取而代之的是樸實無華的氛圍,處處流淌著令人安心的溫馨感,仿佛法律的溫度,在此具象成了觸手可及的人文關懷。實踐隊成員與宋主任和劉律師圍繞基層調節(jié)工作開展交流。宋主任主要從勞動、居民糾紛等基層案件入手,結合自己的經(jīng)驗分析當前基層調節(jié)的優(yōu)勢價值、工作亮點以及調解的困境與不足。
在交流中,實踐成員了解到在此之前小光律所已與厚安社區(qū)等攜手,設立“法律咨詢窗口”,每周三上午,宋主任、劉律師等律師親臨社區(qū),為居民提供面對面咨詢。截至目前,已服務居民超500人次,成功調解鄰里漏水、公共空間占用等糾紛60余起,調解率超85%,讓“小事不出社區(qū),矛盾就地化解”。
賦能企業(yè),護航營商環(huán)境“法治生態(tài)”
宋主任還強調為助力中小微企業(yè)發(fā)展,律所積極開展法治培訓。聯(lián)合向陽司法所,為芝罘區(qū)企業(yè)開展《勞動合同領域常見法律問題風險防控》講座;走向向陽街道,參與誠信興商法治宣傳培訓會,圍繞消費者權益、食品安全等,為商戶剖析法律風險,提升合規(guī)經(jīng)營意識。
聚焦公益,傳遞法治溫度“照亮角落”
律所還將公益法律服務延伸至特殊群體與社會各界。參與“我為群眾辦實事”活動,助力走失老人回家;為社區(qū)居民開展《家庭教育促進法》講座,普及科學育兒法治知識;在3.15消費者權益日,聯(lián)合司法所進社區(qū),講解維權法律,提升居民維權能力。不僅如此,從宋主任和劉律師的口中實踐成員得知,除了線下服務,律所還通過“芝罘法云課堂”等平臺,推送勞動法、民法典科普內容。用漫畫解讀“自甘風險”原則,用案例剖析“職場維權要點”,讓晦澀法律條文變得生動易懂。
實踐啟思:基層律所的法治價值
山東小光律師事務所深耕基層,以社區(qū)為“主戰(zhàn)場”化解矛盾,以企業(yè)為“服務點”護航發(fā)展,以公益為“延伸帶”傳遞溫度。他們用專業(yè)與堅守,證明基層法治建設中,“小律所”也能迸發(fā)“大能量”——讓法律不僅是冰冷條文,更是守護民生的“底氣”、促進發(fā)展的“動力”,為基層治理注入持久法治動能。
在此次實踐中,實踐成員深刻認識到:基層法治治理不是“紙上談兵”,而是要真正的走進群眾的生活場景中;矛盾調節(jié)不能只靠“法條硬套”,還要懂“人情世故”,更要“對癥下藥”,才能讓法律在鄰里間落地生根,才能讓每個群體都感受到法治的針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