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隊成員合照 張一寧攝)
2025年8月,河北傳媒學院岱宗拓印非遺尋蹤實踐團隊奔赴泰安市泰山區,深入白馬石村與井家洼村,開展暑期“三下鄉”活動。用七天時間踏遍泰安山水村落,在與拓印的對話中,觸摸非遺傳承的溫度。
(團隊成員于岱廟實地考察 冀子涵攝)
岱廟尋蹤:碑刻里的時光印記
紅墻黃瓦映著天光,岱廟的石板路上,隊員們與千年碑刻相遇。每一塊石碑,都是歷史寫給今天的信箋。在快節奏的當下,與這些“老古董”對視,才懂何為“歲月失語,惟石能言”。
(團隊成員于泰安市博物館實地考察 冀子涵攝)
泰安市博物館:在歷史與創新中尋方向
泰安市博物館里,明清拓本珍品靜靜陳列,訴說著拓印技藝的傳承脈絡;從“守正”到“創新”,隊員們看懂了文化傳承的密碼:既要像博物館里的拓本那樣,留住歷史的本真;也要發動新媒體的力量,讓老手藝跟上新時代。
(探訪非遺傳承人張亞明 張一寧攝)
文化館問道:拓印是與古人的隔空握手,亦是與傳承人的掌心相觸
此行最珍貴的,是我們采訪到非遺傳承人張亞明先生,聽他細說拓印的門道。隊員們在張亞明先生的指導下親手體驗了制作拓片的全過程。當拓片完成的那一刻,文物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展品,傳承人掌心的溫度,讓千年技藝有了可觸摸的生命力。
(團隊成員深入深山尋蹤 馬雨菲攝)
摩崖石刻:山崖間的“天然史書”
山路崎嶇,石階濕滑,撥開叢生的藤蔓,青灰色崖壁上的摩崖石刻驟然顯現。這些藏在深山的石刻,是拓印技藝的“活教材”。它們不僅為研究拓印發展提供了實物依據,更讓隊員們在攀爬中懂得:探尋文化,總要多一點執著,多一份敬畏。
(團隊成員通過幻燈片介紹拓畫文化 冀子涵攝)
白馬石村:讓拓畫在鄉村扎根
白馬石村的各處石刻紋飾藏著村落的記憶。隊員們跟著村書記穿梭在村莊中,用鏡頭記錄下這些拓畫的“天然載體”。
下午的黨群服務中心里,孩子們圍著隊員們學拓畫。PPT上的拓印歷史與身邊的門楣石刻重疊,孩子們的眼睛里滿是驚喜,那是文化傳承的種子在悄然萌發。
(團隊成員直播傳播非遺文化 冀子涵攝)
井家洼村:拓印里的“守正與創新”
從清代村民摸索的家譜拓印技法,到如今的縣級非遺,井家洼村的拓印故事藏著鄉土智慧。為了將這份古老技藝傳播,隊員們架起手機當“主播”,這傳統技藝與新媒體的碰撞,正是非遺“活起來”的生動寫照。
七天的尋蹤之旅落下帷幕,指尖的墨香卻似化作無形的絲線,一頭牽著泰安山水間的千年石刻,一頭系著青年心中悄然萌發的傳承之念。路還很長,但只要有這樣一群人,帶著敬畏與熱忱接力前行,這縷跨越千年的墨香,便會永遠飄蕩在時光里,既守得住歲月的厚重,也開得出未來的繁花,復興非遺我們一直在路上。
撰稿:付笑婕
審核:冀子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