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蘇州城市學院“音影博物館”實踐團隊深入蘇州城區,開展以“蘇州聲影檔案”為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該活動積極響應國家關于文化振興與“三下鄉”政策的號召,通過田野調查、影音采集與深度訪談等形式,系統記錄與保護蘇州傳統聲音文化遺產,探索非遺在當代的活態傳承與創新路徑。
團隊先后走訪平江路、觀前街、網師園、寒山寺等文化地標,以及葑門橫街等具有濃厚市井生活氣息的區域,運用專業設備收錄評彈、昆曲、傳統叫賣、手工藝操作聲等極具代表性的蘇州聲音。例如,葑門橫街傳承悠久的雞頭米叫賣聲,以及老匠人修復蘇鐘的細致操作聲,均被完整記錄。這些聲音不僅是城市記憶的載體,也是非遺融入日常生活的生動體現。

實踐過程中,團隊還與多位非遺傳承人及社區文化工作者進行深入交流,了解基層在非遺保護、傳播與教育方面的創新實踐,如短視頻教學、親子體驗課等新型文化普及形式。一位受訪專家指出:“非遺的活態傳承離不開年輕人的參與和創新表達。要在守正的基礎上,積極探索符合時代語境的傳播方式。”

此次活動不僅為蘇州非遺保護工作積累了一批高質量的音像檔案,也有效提升了學生的實踐能力與社會責任感。團隊表示,后續將對所收集素材進行系統整理,推出“姑蘇聲影圖鑒”線上展覽,并撰寫調研報告與政策建議,切實推動實踐成果轉化,服務地方文化發展,助力鄉村振興與文化自信。
“音影博物館”實踐團隊以實際行動踐行“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育人理念,彰顯了新時代青年投身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使命與擔當。

圖文:“音影博物館”實踐團隊
審核:朱一丹 王帆 李禛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