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 ——“語”潤青梅助振興,青春賦能鄉村行
近日,南京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溧上青梅,‘語’韻振興”鄉村振興促進團奔赴南京市溧水區晶橋鎮笪村,以“前期精準籌備、實地深度調研、后期系統轉化”的實踐閉環,將外語專業優勢與鄉村產業需求深度對接,為笪村青梅產業升級與文旅融合注入青春動能,用實際行動書寫新時代青年的鄉村振興答卷。
精研細備,錨定實踐“方向標”為確保實踐活動靶向發力,團隊在出發前召開專項籌備會議,構建“政策—產業—需求”三維調研框架。成員們系統梳理溧水區鄉村振興專項政策文件、笪村青梅產業近三年發展報告及當地自然資源稟賦數據,重點學習了青梅科技小院“產學研用”共建模式、“雪甜7401”甜玉米特色產業的發展經驗等資料。經多輪研討,團隊將調研目標細化為產業結構優化、農戶增收路徑、科技賦能成效等八個核心方向,設計了包含30余項調研內容的訪談提綱,并為有效應對方言溝通、行程臨時調整等突發情況工作預案,為實地調研筑牢了“方法論”的基礎。
深扎基層,摸清產業“實景圖”7月9日至11日,團隊在笪村社區工作人員經輝的帶領下開展實地調研。從青梅科技小院的實驗區、辦公區,到青梅分揀廠的加工流水線,再到“雪甜7401”甜玉米儲藏室與連片青梅種植區,成員們邊走邊看、邊問邊記,詳細記錄農產品從種植、加工到儲存的全鏈條流程,深入了解青梅深加工技術應用、甜玉米品種改良等特色技術落地情況。

同學們用“拉家常”的方式,農戶進行面對面訪談,收集青梅、甜玉米集體種植規模、畝均收益、市場銷路及農戶發展訴求等一手信息。笪村“不空出任何一畝荒地,將每一畝荒地轉換成農民經濟增長動力”的發展理念,以及基層干部“絕不把民生作虛言,決不讓土地成棄土”的實干精神,讓團隊成員深刻感受到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與基層工作者的責任擔當。
智創轉化,打造振興“金點子”實地調研結束后,團隊迅速召開調研數據整理分析研討會,將碎片化調研信息轉化為系統性解決方案。圍繞笪村“荒地變寶地”的轉型路徑、鄉鎮干部產業攻堅的實踐經驗、農戶對青梅品牌升級的期待等關鍵議題,成員們結合外語專業特長,撰寫了《笪村青梅文旅融合發展建議書》,提出了“青梅種植體驗園+采摘研學路線+民俗文化展”一體化文旅項目規劃建議,助力延伸產業價值鏈;制定了《“認養一株青梅”品牌打造意見書》,設計多語言版認養協議與線上互動機制,搭建消費者與農戶的情感聯結橋梁;設計“Miss Green Plum”“梅小溧”兩款青梅產業吉祥物,以鮮活形象提升品牌辨識度,為農產品IP化運營提供視覺支撐。


實踐團隊形成項目策劃書、調研報告等成果


實踐團隊為笪村設計青梅產業吉祥物
此次集中實踐,是南京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深化“知行合一”育人理念、服務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生動實踐。下一步,團隊將持續跟進成果落地,推動文旅建議、品牌方案轉化為實際效益,引導更多青年學子扎根基層、服務三農,讓青春之花在鄉村振興的火熱實踐中絢麗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