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故里”的青春答卷:南京農業大學實踐團奏響紅色傳承與鄉村振興交響曲
(齊浩男 南京農業大學)
近日,南京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暑期實踐團師生赴湖北省黃岡市紅安縣開展活動,團隊聚焦紅色傳承和鄉村振興兩條主線,通過紅色研學、田野調研、非遺體驗和雙語課堂等形式,探尋語言專業賦能鄉村振興的路徑,用青春實踐奏響奮進樂章。
解碼紅安精神的時代內涵“過去聽紅安精神,總覺得離自己很遠,直到看到烈士用過的水壺、讀過的手稿,才真正明白其中沉甸甸的分量。”實踐團成員顧雨彤這樣感慨道。針對紅色教育中認知抽象化、傳遞碎片化等痛點問題,實踐團以“沉浸式紅色研學課”為抓手,讓紅安精神可觸、可感、可傳。

在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紀念園,實踐團以“情境微團課”打破傳統參觀模式,在革命烈士紀念碑前敬獻花籃、默哀致敬。跟隨講解員的腳步,成員們先后參觀了董必武紀念館、李先念紀念館等展館,透過文物、資料與場景復原,深刻感悟“萬眾一心、緊跟黨走、樸誠勇毅、不勝不休”的紅安精神。
針對“精神內核解讀不深”的問題,實踐團特邀省級非遺項目紅安紅色革命故事傳承人羅厚斌開講。羅厚斌同志詳細講解了紅安在黨史中的獨特地位,并深入闡釋“一要三不要、一圖兩不圖”的紅安精神內核,為隊員們上了一堂鮮活的精神傳承課。實踐團還專程前往紅安光榮院,與全國道德模范候選人姜能山、抗日烈士夏握之之子夏光堯進行深入訪談,并為老人們獻上紅歌演唱、詩歌朗誦等節目,在溫情互動中感受紅色精神的賡續傳承。
激活鄉村發展的多元活力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產業振興與文化振興是推動鄉村發展的雙輪驅動力。實踐團深入尚古山村、高樓村和張石河村等5鎮8村,走進田間地頭、農戶家中、創業公司,與村干部、村民、創業青年和非遺傳承人等群體訪談,深入調研鄉村發展需求。
“鄉村振興,產業先行。只有把產業做起來,才能真正激活鄉村的內生動力。”在將軍紅山茶油公司,“將鄉小農女”王斌分享了自己扎根鄉村、帶動農戶增收的經歷,讓成員們深刻體會到了“新農人”的創新與堅守。隨后,實踐團與王斌前往七里坪鎮張石河村梨子園開啟直播帶貨,有效助力拓寬翠冠梨線上銷售渠道,為鄉村特色產業發展注入青春動能。

為推動非遺文化保護與產業轉化,實踐團在紅安縣文化館非遺辦公室主任程蘭的帶領下,參觀文化館非遺館展廳,感受紅安人民的智慧與匠心。
大家圍繞非遺項目的創新探索展開座談,程蘭介紹,“我們嘗試用短視頻傳播、數字展示平臺拓展影響力,未來也計劃打造更多的傳習所。”成員們還圍繞“非遺保護措施”“年輕一代傳承”“數字化傳播”等主題,與館內工作人員深入交流,探索“文化自信”落地“產業自強”、“文化傳承”賦能“青年使命”的有效路徑。
點亮紅安少年的夏日圖鑒“外披紅袍,內藏金瓤,既能果腹,又能制粉——打一家鄉特產?”帶著一周實踐的滿滿收獲,實踐團結合外語專業特長,在紅安縣北門崗社區開展“夢想公開課”系列活動。課堂上,實踐團成員以紅安紅色故事、非遺文化、特色產業為素材,設計雙語教學、趣味問答、手工實踐等環節,生動有趣的課堂形式不僅點亮了紅安少年的夏日生活,更讓實踐團成員在教學相長中強化了“用外語講好中國三農故事”的責任擔當。

此次紅安行,南京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實踐團將紅色精神傳承與鄉村振興實踐深度融合,讓青年學子在社會大課堂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未來,學院將持續深化“紅色+”實踐育人模式,引導更多青年學子以青春之我、奮斗之我,在傳承紅色基因、服務鄉村振興中貢獻智慧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