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傳承中華文脈、賦能鄉村振興,天津城建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青春賦韻,材智筑夢”實踐團于2025年暑期開展了一系列融合專業特色與非遺傳承的社會實踐活動。實踐團以專業為基、以創新為翼,將陶瓷材料工藝為切入點,借助數字化技術手段,開啟了一場非遺傳承與鄉村振興的雙向奔赴,推動非遺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數字體驗,非遺釉染青春匠心
實踐團走進天津市西岸非遺文化體驗館,開展了一場非遺深度研學之旅。同學們系統調研了121項非遺文化項目,學習“泥塑”“剪紙”“年畫”等傳統技藝的制作流程,感知每一門手藝背后的文化底蘊與匠人精神。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團隊成員借助VR虛擬現實技術,沉浸式體驗了“掛甲寺慶音法鼓”等非遺項目,仿佛穿越時空,身臨其境般感受儀軌莊嚴、音律鏗鏘的傳統場景。現代科技與傳統非遺在這一刻精彩碰撞,不僅拓寬了文化傳承的邊界,也更深刻地喚起了大家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

科技賦能,3D打印助力鄉創落地
實踐團前往天津市西青區白灘寺村,在粉彩瓷非遺傳承人王作彬的指導下,團隊成員將傳統紋樣通過參數化設計工具進行再創作,并在陶瓷胚體上進行繪制實踐。團隊成員陳佳輝表示“我們嘗試在陶瓷上繪制傳統非遺紋樣,并通過調控釉料配方和燒成曲線,使成品釉色更加瑩潤透亮。有機地將專業知識與非遺文化將結合”。實踐團成員發放調研問卷50余份,實地調研村容環境,結合專業特長提出鄉村景觀改造方案。此外,同學們還設計開發系列鄉村文創產品,采用陶瓷3D打印技術制作兼具傳統韻味與現代美學的標志,為鄉村文旅產業開發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率的數字化解決方案。

童心啟蒙,AR講解感受非遺之美
實踐團深入天津市津南區社區開展非遺啟蒙活動,帶領孩童繪畫楊柳青年畫紋樣,團隊開發的AR繪本掃描大受歡迎——手機掃描圖案即可觸發音頻講解,通過動態展示的方式,讓兒童在沉浸式互動中了解津門非遺文化。
多元融合構建實踐育人新范式
本次實踐活動構建了“非遺+專業+數字技術”的跨學科實踐模式,為科技賦能鄉村振興提供可行性路徑。團隊負責人董佳麗老師表示,“我們深刻體會到材料學科與數字化在文化傳承中的價值,我們將繼續推動非遺傳承與專業教育的深度融合,讓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新光彩。”未來,將繼續深化這一創新實踐模式,讓更多學生在非遺傳承與鄉村振興中綻放青春智慧,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貢獻高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