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4日到16日,我們廣西師范大學“古韻新探”實踐團隊,去了廣西百色市靖西舊州古鎮搞社會實踐調研。這三天,我們跑了博物館、古戲臺、風情街、歷史遺址這些地方,跟非遺傳承人聊了聊,也仔細看了看當地的民俗場景,就是想找找壯族文化在現在有啥價值,給邊疆文旅融合出點力。
一、向繡球傳承人學習,了解非遺手藝
我們先去了靖西舊州壯族生態博物館。在非遺體驗區,我們見到了黃老師,她正在織繡球。她告訴我們,一個繡球要經過漿布、繪圖、刺繡、填充、縫合這5道工序,光刺繡就有平針、盤金、打籽等8種針法,特別是繡銅鼓紋的時候,得對齊中軸線,特別考驗耐心。黃老師還說,舊州繡球以前是壯族青年的定情信物,現在上面繡著“吉祥如意”“民族團結”這些字,成了傳遞祝福的東西。我們在旁邊一邊記工藝細節,一邊學著繡了繡基礎的。黃老師還拿了3件老繡球給我們看,上面的紋樣有農耕、節慶這些壯族生活場景,對我們后面了解文化價值挺有用的。之后,我們還看了博物館里的壯錦、木偶戲,對舊州的民俗有了更多了解。

圖1 實踐團隊成員黃柯嵐在舊州壯族生態博物館與工作人員黃老師學習刺繡
二、參觀古戲臺,感受歷史和民俗的聯系
離開博物館,我們去了舊州古鎮的古戲臺。這戲臺是清代的,青磚木構,臺側墻上有“將士浮雕”,畫的是古代壯族先民守邊疆、一起打仗的場景。這戲臺以前是唱山歌、演木偶戲的地方,現在平時不怎么演了,但過節的時候,當地老人還會在這唱山歌、講歷史。我們拍了浮雕的細節,發現上面將士的鎧甲紋樣、兵器樣式,和繡球上的銅鼓紋、祥云紋能對上,原來民俗工藝里藏著歷史記憶。我們還討論了“古戲臺與民俗傳播”,覺得可以在戲臺周邊弄些“山歌故事牌”,讓游客能明白民俗背后的歷史。
三、走訪繡球攤,了解文旅消費情況
舊州古鎮的繡球風情街,有幾十家商鋪掛著各種繡球。我們在那跟一個賣繡球的韋奶奶聊了聊。韋奶奶72歲了,擺攤十幾年,她攤位上的繡球都是她和鄰里阿姨們手工做的,小的巴掌大,大的直徑30厘米,價格從20元到120元不等。韋奶奶說現在游客喜歡創新的文創繡球,像掛在手機上的、和游戲聯名的,一天能賣二三十個,和游戲聯名的賣得最好,她還拿了個剛賣出去的乙游聯名繡球給我們看。我們在風情街做了問卷,150多份反饋里,80%的游客買繡球是為了留紀念或送朋友,還有游客希望能有繡球制作體驗課。看來手工繡球既保住了文化,又讓居民有了收入。
四、在點將臺探討,讓文化更有影響力
我們還去了瓦氏點將臺,知道瓦氏夫人曾帶壯族“狼兵”去東南沿海抗倭,立了很多功,她的愛國精神現在還是舊州文化的重要部分。我們討論覺得可以把瓦氏夫人的故事加到繡球文化講解、山歌創作里,讓游客體驗民俗時,也能感受到邊疆人民的愛國精神和民族氣節。
圖2 實踐團隊成員黃柯嵐在瓦氏點將臺留影
這次實踐,我們真的走進了邊疆,感受到了文化的魅力,也看到了文旅發展的潛力。接下來我們會繼續推進“繡球體驗套餐”“歷史文化講解牌”這些建議,幫舊州古鎮實現傳統技藝傳承和旅游經濟提升。我們青年也會繼續努力,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共融出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