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淮北師范大學“云端甜蜜電商助農社會實踐團隊”奔赴皖北大地,這支以文學院學子為骨干的隊伍,以文字為筆、文化為墨,在田野間書寫青年擔當,為鄉村振興注入“文化活水”。
一、專訪見初心:基層干部與創業者的 “鄉土答卷”
  實踐隊首站專訪基層產業推動者與青年創業者,僅用簡短交流捕捉核心故事——一農農業碭山梨園負責人周磊“高于市價20%收梨”的保底價承諾、帶動200余戶脫貧的初心,優菓農業返鄉青年張凱為玉米研發“六小時鮮境”鎖鮮工藝、盼“土疙瘩長文化附加值”的堅守。這些質樸情懷未作過多鋪陳,卻成為后續《碭山梨文化口述史》的核心素材。

圖1:實踐團隊與一農農業負責人合影
 
二、直播賦新力:梨與玉米的“文化出圈雙奏”
(一)玉米直播:鎖鮮工藝裹著農耕情
  在優菓農業玉米基地,直播鏡頭轉向張凱培育的甜糯玉米。隊員手持真空包裝的玉米,特寫包裝上“兩季耕耘,一捧甜糯”的文案,講解背后的“六小時鮮境”工藝:“玉米離地后6小時內完成分級、真空、殺菌入庫,就像給農耕智慧‘鎖鮮’,讓大家嘗到剛摘的甜!”
直播中,學子們還結合農時知識,介紹“春播選種、夏管控溫、秋收鎖鮮”的全周期種植邏輯,將張凱“記掛老家玉米甜糯,返鄉助農”的初心融入講解,讓觀眾不僅想買玉米,更讀懂“農民孩子守鄉土”的情懷。最終,玉米直播訂單突破300單,不少網友留言“為這份鄉土初心下單”,再次印證“文化賦能農產品” 的力量。

圖2:優菓農業培育出的優質玉米
 

圖3:優菓農業的加工瞬間

圖3:優菓農業培育玉米講解
 
(二)酥梨直播:千年文脈融于一口甜
  “家人們看這顆碭山梨!黃河故道沙堿地孕育它,300年‘梨樹王’守護它,每口甜都是歷史的回甘!”直播間內,隊員薛依婷手持酥梨,將梨箱上“碭山古梨園”印章推近鏡頭,同步講述“梨樹王”的傳說。不同于普通帶貨,學子們提前撰寫文學腳本,把“青皮綴枝”的梨園景致,轉化為“青梨凝露承朝露,古木盤根載鄉愁”的詩意表達;果農試吃時,穿插“早熟、中熟、晚熟三品錯峰”的種植智慧,讓農時經驗變“文化知識點”;展示冷庫時,延伸講解梨膏、梨汁深加工如何延續梨文化生命力——既說“賣梨”,更講“梨文化”。
  這場直播成功實現了“賣產品”與“傳文化”的雙贏;而直播中穿插的周磊“保底價守農戶希望”的故事,正是從專訪素材中提煉,讓文化傳播有了情感溫度。

圖4:實踐隊開展公益性直播
 
三、館中挖瑰寶:非遺與文藝的“當代新生”
  為讓文化賦能更有根基,實踐隊簡短走訪碭山縣博物館與民間美術館,挖掘梨木雕刻、碭山年畫等非遺資源——博物館里“以梨固沙”的古圖譜、美術館中“梨花仕女”梨木雕刻、“梨園豐收圖”年畫,成為學子們的“設計靈感庫”。
圖5:“壹號梨園”牌坊前合影
  基于文學專業審美,隊員們將非遺元素轉化為實用包裝:把梨木雕刻的梨花紋樣印在碭山梨禮盒上,將年畫里的豐收場景融入電商宣傳圖,讓原本“藏在館里”的非遺,變成農產品“會講故事”的名片。這一設計既呼應了“以文學審美挖掘非遺價值”的目標,也讓周磊、張凱“讓農產品有文化附加值”的初心落地。

圖6:碭山梨深加工產品 
 
四、青春賦新能:文學院的“鄉村振興答卷”
  此次實踐中,文學院學子緊扣核心任務,交出扎實的“鄉村振興文化答卷”:他們將專訪中周磊、張凱的情懷故事系統化,撰寫成《碭山梨文化口述史》,為鄉土文化留存鮮活檔案;以文學審美挖掘非遺與農產品的關聯,設計出有溫度的文化包裝與直播腳本;更以出色的溝通能力搭建橋梁,讓直播不僅是賣貨渠道,更成為傳播鄉土文化、吸引外界關注鄉村的窗口。
正如隊員陳天晴在日志中所寫:“鄉村振興要‘富口袋’,更要‘富腦袋’。我們用文字記錄情懷,用直播傳遞文脈,就是要讓鄉村的‘魂’立起來,更要讓青春的‘力’沉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