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探尋“小推車精神”、讓紅色文化“活”起來,堅定文化自信,淮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暑期“三下鄉”實踐團隊紅輪團小隊于2025年6月30日至7月2日前往淮北濉溪、蕭縣蔡洼村、徐州淮塔開展了一場意義非凡的實踐活動。
【序章:喚醒沉睡的記憶】 近日,在淮北師范大學校園內開展的一項隨機問卷調查顯示,58.33%的受訪者表示聽說過“小推車精神”,但仍有41.67%的受訪者則表示未曾聽聞。關于“小推車精神”的具體內涵,受訪者的了解程度呈現分層態勢:19.05%的受訪者表示“非常了解”,36.51%“比較了解”,34.92%“一般了解”,而7.94%“不太了解”,1.59%“完全不了解”。基于此“紅輪團”小隊踏上了重走“小推車精神”之路的征程。
【第一站:淮北濉溪·尋根】 6月30日在總前委舊址,隊員們圍聚在斑駁老井旁,聆聽著講解員的敘述并嘗試打水,井繩深深勒進手掌,扁擔壓得肩膀生疼。“當年參謀們每天要挑30擔水呢”,講解員的話讓隊員們瞬間沉默——這份沉重是革命歲月的真實注腳。隨后團隊成員們在淮海戰役作戰圖前合影,隊員們的身影與玻璃倒影中的歷史場景重疊,76年的時光在此交匯,歷史仿佛觸手可及。
(圖為淮北濉溪蠟像前學習照 陳紫彤 供圖)
【第二站:蕭縣蔡洼·見證】 7月1日,陽光灑在蔡洼村總前委舊址的土黃色建筑群上。隊員們走進院落,古槐樹的枝丫劃破天空,蟬鳴聲里夾雜著純樸的方言,共同構成一曲革命的交響曲。調皮的孩子踮腳撫摸“粟裕將軍在此辦公”的木牌,佝僂的老人對著鄧小平故居的煤油燈久久凝視。
(圖為蕭縣蔡洼村前委舊址土黃色建筑群 陳紫彤 供圖)
【第三站:徐州淮塔·升華】 7月2日暴雨傾盆而下。隊員們站在淮塔前,雨水模糊了視線,眼前的塔身卻更加清晰。雨中挺立的身影——白發蒼蒼的老黨員、堅守崗位的警察,還有一幅幅年輕的面孔,共同構成了新時代的傳承圖景。
(圖為徐州淮海戰役紀念塔前合影 陳紫彤 供圖)
接著,走進淮海戰役紀念館,盡管冰冷的雨水還未干,但隊員們內心的熱血已然沸騰。展柜中泛黃的家書、破損的軍裝,無聲訴說著歷史滄桑。隊員們在館內接到了紀念館特制的電話,聽筒里傳來當年先烈聽到的傳訊。那一刻,窗外的雷聲與歷史的回響同頻共振,震得人心臟發顫。
(圖為為徐州淮海戰役紀念館成員參觀照 陳紫彤 供圖)
【終章:青年的對話】 一位來自蕭縣的隊員說現在終于讀懂了淮海戰役的歷史,返校后希望把蔡洼村的紅色研學路線設計推廣出來,以公益之心、科技之力、文創之美助力破解“小推車精神”的傳承困境與三地紅色資源的協同難題。
一位來自青海的隊員表示在這位成員的成長過程中,“小推車精神”似乎很遙遠。通過這次的三下鄉活動,這位隊員對“小推車精神”和那些革命先烈的故事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要加強對“小推車精神”的宣傳。
【后記】 7月3日至10日,團隊多次走訪相關紅色景區,深入了解“小推車精神”背后的故事,積極在多個平臺上發表和“小推車精神”有關的科普和宣傳視頻,努力讓“小推車精神”被更多人知曉、傳承。
紅輪團小隊深入淮海戰役發生地,通過走訪調研、紅色文化宣傳等形式,學習革命歷史,弘揚“小推車精神”。團隊成員重走支前群眾“小推車”推過的土地,感悟精神內涵,探索紅色文化,為革命老區發展注入青春力量。
隊員們表示,此次“三下鄉”活動不僅加深了對黨史的理解,更堅定了文化自信。將通過新媒體技術向基層群眾講述淮海戰役中的感人故事,激發奮進動力。團隊還針對當地產業現狀提出建議,希望以紅色文旅推動經濟轉型,用實際行動踐行新時代大學生的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