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家持續出臺《“十四五”全國農業機械化發展規劃》等一系列政策,明確提出要推動無人機等智能農機裝備普及應用,無人機植保已從“新奇試點”變為田間地頭的“新常態”。為進一步探尋無人機賦能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路徑,西南財經大學中國西部經濟研究院翼豐田野實踐隊在學院袁鵬教授的帶領下,前往簡陽市施家鎮興隆村和簡陽沃豐農機專業合作社開展了深入調研。調研期間,團隊與駐村書記、無人機飛手、種植農戶等展開深度對話,深入了解了當地的發展狀況與合作社的運營模式。
一、傾聽飛手:走進無人機作業現場 在沃豐農機合作社的負責人羅航的帶領下,團隊參觀了無人機噴灑農藥和育種玉米揚花的作業現場。通過羅經理的講解,了解到合作社的主要無人機作業機型為大疆T60,為四旋翼飛行器,最大載重達60kg。相較于人工作業,單機無人機日作業量可達80-100人的水平,能夠大幅度提升農業種植和生產效率,成為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關鍵驅動力。團隊也對無人機飛手進行了訪談,了解到目前農村山地丘陵農田無人機作業的痛點,包括無人機電池續航不足、當地網線和電線難以識別以及對飛手操作經驗要求較高等現實問題。
二、對話書記:興隆村無人機使用現狀 在與當地駐村第一書記劉書記的對話中,團隊了解到興隆村村戶籍人口740余戶,總人口2140余人,擁有4300余畝耕地,其中坡地較多,主要種植柑橘、玉米和油菜等作物。村內從事農業生產的90%以上都是老年人,呈現出“人多地碎、勞力老齡化”的典型特征。談及無人機作業,劉書記提到當地由外地承包商經營的農田采用無人機作業居多,但個體農戶由于地塊分散、面積小,出現了無人機“農戶用不起,農機服務商不愿接”的問題,大部分個體農戶目前仍然采用人工作業。
三、訪談農戶:無人機作業有喜亦有愁 團隊進一步與當地農戶進行了深入交流,收獲了關于農業無人機使用的不同聲音。在與當地無人機農業大戶交談的過程中,團隊深刻體會到了無人機使用的優勢。對于大規模農田,無人機的使用能夠大規模提升作業效率、降低成本。同時能夠減少人與作物的接觸,防止帶來疫病。但無人機農業應用也存在著成本較高(對個體農戶小規模種植來說)、基礎設施制約、噴灑農藥不夠精準、使用有一定門檻等問題,導致部分農戶對無人機接受度不高。
此次簡陽之行,團隊成員深刻認識到無人機技術正以其革命性的效率提升能力,成為撬動農業現代化轉型的重要支點。然而,調研所揭示的“小農戶困境”——地塊零散、成本高昂、服務缺位——也清晰地表明,技術的普及應用絕非簡單的設備投放,其背后是農業生產關系、服務模式與基礎設施的系統性適配問題。破解這一難題,需要政策精準滴灌(如針對小農戶的購置補貼或服務購買支持),需要創新服務模式(如發展村級合作社共享無人機、跨區作業調度平臺),更需要基礎設施的同步升級(電力、網絡覆蓋)。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注重在實踐中學真知、悟真諦,加強磨練、增長本領。西南財經大學學子深入田間地頭的實踐,正是將學術研究扎根中國大地的生動體現。調研關注的不僅僅只是無人機應用的喜與憂,更是探究中國農業在邁向規模化、智能化、綠色化進程中必須跨越的現實溝壑。推動無人機等智慧農機真正“飛入尋常百姓田”,讓科技紅利普惠億萬小農戶,是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
通訊員:鄧彥希、韓志成、李佳潤
所在單位:西南財經大學中國西部經濟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