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失語,博物能言”團隊深入調研博物館里的“活化”密碼
來源:南京財經大學“歲月失語,博物能言”暑期社會實踐團隊
為深入探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蓬勃脈動,解碼其在當代社會煥發新生的路徑,南京財經大學新聞與文化傳播學院“歲月失語,博物能言”社會實踐團隊,近日踏上了一場跨越千年的文化尋訪之旅。他們先后深入探訪了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鹽城市博物館與上海博物館,以敏銳的青年視角,近距離解讀文物背后塵封的歷史敘事,并聚焦于博物館如何運用創新表達,讓沉默的歲月重新“開口說話”。
在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這座依托古老運河而生的嶄新殿堂,團隊成員沉浸于“運河上的舟楫”“運河街肆印象”等特色展廳。巨幅動態畫卷與仿真場景再現,讓書本上的運河史瞬間“活”了起來。“站在1:1復刻的沙飛船頭,仿佛能觸摸到漕運時代的呼吸與脈搏,”團隊成員袁心悅感慨,“科技賦能讓‘逝者如斯’的大運河變得可觸可感,這是對‘流動史詩’最生動的注解。”如何將這種沉浸式體驗模式引入年輕人的學習空間,成為大家思考的起點。
鹽城市博物館則展現了截然不同的地域風貌。從海鹽文明的搖籃,到新四軍重建軍部的烽火歲月,“煮海為鹽”的艱辛與“鐵軍東進”的壯烈深深震撼了青年學子。一件件斑駁的制鹽工具、一張張泛黃的革命照片,無聲傳遞著鹽阜大地的堅韌品格。團隊成員鐘明潤感慨道:“博物館在這里,絕不僅僅是歷史的‘容器’或‘保管箱’,它更像是一座照亮地方精神特質的燈塔。鹽城人民在極端艱苦的自然與社會環境下創造歷史、保衛家園的故事,蘊含著一種穿透時空的精神力量,對身處和平年代、同樣面臨各種挑戰的當代青年,具有極其強大的感召力和啟示意義。”團隊與館方就紅色地方文化資源的“青春化”挖掘與傳播進行了深入交流。
行程終點上海博物館,以其“何以中國”“對話世界”的宏大格局為團隊帶來思想的碰撞。青銅重器彰顯著禮樂制度的威嚴,明清書畫流淌著文人風骨的雅韻。然而,團隊成員的目光并未止步于精美的展品本身。他們此行帶著強烈的“活化”探究目的,尤其關注上博在傳統文化現代表達方面的前沿實踐。在數字化展廳,他們親身體驗了“云看展”的便捷與深度——高清細節展示、三維立體旋轉、專家語音導覽,打破了時空限制,讓文物“活”在云端。在文創區域,團隊饒有興致地觀察那些“出圈”的爆款產品:將館藏文物元素巧妙融入日常用品,如茶具、絲巾、文具、甚至時尚飾品。“從‘云看展’到文創‘出圈’,上博的經驗讓我們看到,傳統文化不僅能‘活’在館內,更能‘火’在指尖、‘融’入生活,”團隊負責人盧玉旋同學總結道,“這為激活沉睡的文化基因提供了寶貴范式。”
從運河的流動智慧到鹽城的紅色熱忱,再到上海的開放創新,幾天的博物館深度行走,為“歲月失語,博物能言”團隊打開了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多維視野。團隊成員深刻認識到,博物館不僅是歷史的保管者,更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文化樞紐。如何汲取這些場館的“活化”經驗,將其轉化為滋養青年成長、成才的土壤,將成為團隊后續深化研究與探索實踐的核心課題。歲月雖無聲,但每一件文物都在講述著中國故事,而青年一代,正努力成為這些故事最積極的聆聽者、解讀者和續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