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刻感悟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紅旗渠精神,北京科技大學星火渠魂永駐文化調研實踐團于2025年7月21日至8月4日,前往河南省林州市紅旗渠精神營地及周邊村鎮,開展了為期十四天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我們沿著渠線重走,在石砌步道上深切體會先輩們當年的艱辛。探訪了修渠老人郭世杰和記錄者李俊生,聆聽他們講述那段熱血沸騰的往事,還參觀了他們所收藏的修渠老物件與照片。走進紀念館,回溯吳祖太等先輩的光輝事跡,凝視滿墻記錄歷史的影像。我們通過實地勘察、傾聽講述、參觀學習等方式,追尋十萬開山者鏖戰太行的記憶,深刻領會“人民是真正的英雄”這一理念,力求讓紅色基因融入青年血脈。

鐘海童 供圖
我們行進在紅旗渠的石砌步道上,重走修渠路。身旁銅像似在訴說往昔,周邊綠樹成蔭,耳畔仿佛回蕩著當年十萬開山者戰太行的號子。一步一行間,我們沉浸式體會先輩們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精神,讓紅色基因在行走中融入血脈 。

楊森 供圖
我們抵達青年洞,巖壁上 “青年洞” 三個大字蒼勁有力,旁側 “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紅旗渠精神” 字樣,與鮮紅黨旗相互映襯。望著這一人工奇跡,想起當年青年突擊隊戰天斗地鑿出隧洞的壯舉,深刻感悟紅旗渠精神的磅礴力量 。

趙文斌 供圖
我們端坐在郭世杰老人的房間里,全神貫注地聆聽他講述那段波瀾壯闊的修渠歲月。1961年,郭世杰老人受村里委派參與修渠工作,自此開啟了長達十余年的修渠征程。在工地上,重活累活他總是搶著干,因而得了“大力士”等外號。離休之后,他依舊筆耕不輟,編寫了《紅旗渠人物故事》等書籍,不遺余力地傳播紅旗渠精神。此刻,聆聽著老人的講述,我們對紅旗渠精神有了更為深刻的感悟,也更加堅定了。

鐘海童 供圖
我們與李俊生老師相對而坐,專注地傾聽他分享那些與紅旗渠建設相關的珍貴故事。李俊生多年來致力于記錄紅旗渠建設者的事跡,他深入走訪眾多親歷者 ,用文字、影像等形式,將那段艱苦卓絕卻又無比光輝的歷史,以生動且真實的方式呈現出來。

趙文斌 供圖
采訪結束后,我們跟隨李俊生老師來到他家中。他手持農具,熱情地為我們展示收藏的修渠老物件。這些帶著歲月痕跡的工具,是紅旗渠建設的 “無聲見證者” 。老師一一講述它們在修渠時的用途,我們認真聆聽,透過老物件觸摸歷史,感受先輩們戰太行的艱辛與執著,讓紅旗渠精神的傳承更添生動注腳 。

鐘海童 供圖
這些都是李俊生老師收藏的修渠老物件,散落在地面,靜靜訴說著往昔。鐵錘、鐵鏟帶著銹跡,繩索、布料裹著滄桑,它們曾是修渠人戰太行的 “武器” 。凝視這些工具,仿佛看見先輩們鑿山開渠的身影,每一道痕跡,都是紅旗渠精神的生動注腳,承載著那段熱血奮斗的歷史 。

鐘海童 供圖
在李俊生老師家中,我們還見到了這面由修渠老人照片構成的 “群像墻” 。團隊成員俯身仔細查看,每一張照片,都是李老師走訪記錄的寶貴成果。多年來,他四處奔走,為眾多修渠老人留存影像,讓這些平凡卻偉大的修渠者得以被看見。凝視著照片,我們仿佛能觸碰到先輩們的熱血與擔當。這是李老師以鏡頭為筆,書寫的紅旗渠精神傳承長卷。

楊森 供圖
我們踏入紅旗渠紀念館,在滿墻的老照片前停下腳步。這些照片記錄著縣委書記楊貴與紅旗渠的故事,從組織修渠的決策瞬間,到與群眾并肩奮戰的畫面,生動呈現了他帶領林縣人民鏖戰太行的歷程。凝視之際,我們深切體會到楊貴同志敢想敢為、心系百姓的擔當,這讓紅旗渠精神的傳承,在了解先輩事跡的過程中更顯厚重。

趙文斌 供圖
在紅旗渠紀念館,我們在吳祖太事跡展板前駐足。他畢業于黃河水利專科學校,投身林縣水利局后,為紅旗渠的勘測設計翻山越嶺;在工程建設期間,他日夜繪圖以攻克難題。1960年,他在查看隧洞險情時不幸犧牲,年僅27歲。他揮灑的青春熱血與無私奉獻,讓我們更加堅定了傳承紅旗渠精神的信念。

張鈺婕 供圖
為期十四天的紅旗渠實踐活動中,我們重走渠路、探訪修渠老人、聆聽英雄事跡、觸摸歷史物件,還在紀念館里回溯往昔歲月。最后,我們在“紅旗渠就是紀念碑”的標志前合影留念。先輩們的奮斗精神,已然融入我們的血脈之中。這場實踐,使紅旗渠精神從書面文字走進我們的內心深處。我們必定會傳承這份精神力量,讓青春與紅色基因同頻共振。
供稿單位:北京科技大學星火渠魂永鑄文化調研實踐團
通訊員:朱音吉 牛繼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