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深入理解我國民族政策在基層的實踐成效,進一步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2025年8月19日,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紅石榴”志愿服務隊由回族顏善慧同學牽頭前往安徽省合肥市肥東縣牌坊回族滿族鄉,開展以“民族團結與鄉村振興”為主題的社會實踐調研活動。

實踐當日,隊員抵達牌坊回族滿族鄉文明實踐所,與相關負責人進行了深入交流。負責人詳細介紹了該鄉的基本情況與發展歷程,并作為向導陪同參觀民族團結進步展示館。館內陳列了大量歷史圖片、傳統服飾、生活器具及多媒體資料,系統呈現了回族、滿族遷徙至此、與漢族等其他民族共同生活、相互融合的歷史脈絡。尤其引人注目的是當地民族特色文化,如面塑、蹦球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示,體現出多民族文化共融共生的鮮明特色。

在負責人的講解中,實踐隊員了解到“牌坊”地名的歷史淵源。該鄉原稱“完牌坊”,源于清乾隆年間滿族完顏氏為紀念一位貞節婦女所立的貞潔牌坊。元末明初,完顏氏先祖完佩因戰功被派至廬州屯衛,其后裔在此植柳定居,形成“千柳村”,后經歷史變遷與民族融合,逐步發展成為安徽省唯一的回族滿族多民族鄉。

隨后,實踐隊員走訪鄉內街道,實地觀察民族政策落地情況。鄉內基礎設施完善,街道整潔,公共服務資源豐富,配備標準化中心小學、幼兒園、衛生所及現代化超市,各族居民生活便利、關系融洽。隊員還與部分村民進行溝通,邀請當地人填寫民族團結主題的調查問卷,深入了解民眾對民族融合政策的認知與感受。

調研中發現,牌坊鄉在推動民族融合方面采取多項有效措施。除了硬件設施的持續優化,鄉政府還通過修建文化廣場、民族團結展示館,定期舉辦民族傳統體育活動如蹦球等,不斷增強各族群眾的認同感和凝聚力。更值得一提的是,該鄉以打造“杭椒小鎮”為發展目標,大力發展杭椒種植產業,已成為全國三大杭椒生產基地之一。這一特色產業不僅帶動了經濟發展,也成為民族融合、團結共創的生動體現。

此次實踐調研活動,不僅讓“紅石榴”志愿隊隊員深刻感受到牌坊鄉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方面的顯著成效,也更清晰認識到國家民族政策在推動基層社會和諧與共同發展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牌坊回族滿族鄉的成功實踐表明,堅持中國特色民族發展道路,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是實現社會長治久安與文明進步的根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