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5日,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紅石榴”志愿隊前往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盛世名城智慧學堂,以“石榴同心,民族同行”為主題,面向12名三年級漢族小學生及家長開展少數民族文化宣傳活動。活動通過文化宣講、雙語互動、技藝體驗、故事分享等形式,推進民族團結理念傳播,助力參與群體建立多元文化認知。

活動期間,志愿者采用圖文結合的方式,向參與群體介紹苗族、維吾爾族、蒙古族、傣族等少數民族的服飾特點、傳統節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在雙語互動環節,志愿者教授維吾爾語問候語“亞克西姆賽斯”(意為“你好”),引導學生跟讀與模仿。

民族技藝體驗環節包含傣族制陶與馬頭琴音樂欣賞。在模擬的傣族制陶體驗課上,學生動手參與陶土揉捏、慢輪塑形,嘗試制作小陶罐;馬頭琴音樂欣賞時段,志愿者播放傳統馬頭琴樂曲,講解樂曲背后的文化象征意義及馬頭琴藝術的現代融合發展,并播放當代蒙古族音樂作品。

志愿者還講述“彝海結盟”等民族團結歷史故事,闡釋“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的內涵。繪畫環節中,學生就苗族、維吾爾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相關內容提出疑問,展現對民族文化的關注。

實踐過程中,志愿隊發現部分學生對少數民族存在“住蒙古包”“天天騎馬”等刻板印象。針對該情況,志愿者通過實物展示、圖片對比及現實案例講解,說明同一民族內部生活方式的多樣性,幫助學生調整認知。

活動后統計顯示,90%的學生能夠說出至少3個少數民族及其特色文化元素。盛世名城智慧學堂管理者對此次活動成效予以認可,并建議未來增加潑水節游戲、那達慕體驗等民族節日情景模擬環節,提升活動沉浸感。

此次實踐是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紅石榴”志愿隊整合高校智力資源服務基礎教育、參與文化傳承的舉措。志愿隊為智慧學堂提供了民族主題教學素材與活動參考范式,進一步推動民族團結理念在青少年群體中的傳播。活動搭建起青少年與少數民族文化間的交流橋梁,有效填補了基礎教育階段部分民族文化教學的空白,為后續校園開展常態化民族文化教育提供了可復制的實踐樣本,也為促進區域內各民族文化互鑒、凝聚民族共識發揮了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