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大學“膜法再生”實踐小分隊深入阿拉爾周邊地區以及阿克蘇部分地區,開展為期20天的地膜使用與回收現狀專項調研活動。隊員們通過田間走訪、農戶訪談、企業座談等多種形式,全面摸清當地地膜使用的“痛點”與“難點”,為推動地膜科學回收與再生利用提供數據支撐。
小分隊首先聚焦地膜使用的“普遍性”與“必要性”,深入十二團三連的玉米、棉花等種植地,實地記錄地膜鋪設方式、厚度規格、使用時長等關鍵信息。來到田間地頭,放眼望去,農田里、草叢中散落著不少殘膜,這些難以降解的塑料膜,長期殘留會破壞土壤結構,阻礙農作物根系生長。成員們與當地農戶交流,了解到殘膜不僅影響農機作業,還會導致水肥滲漏受阻,降低農作物產量與品質。隨后,指導老師結合實際場景,為成員們詳細講解殘膜污染治理的重要性與實踐路徑。大家圍繞殘膜回收、再生利用等展開討論,探討如何通過技術手段與宣傳推廣,減少殘膜殘留,助力農業可持續發展 。


“地膜用完后怎么處理?”這是小分隊走訪中最關注的問題。調研發現,當地地膜回收存在“散戶嫌麻煩、企業缺動力”的雙重困境。在阿克蘇柯坪縣,70%的農戶表示會“隨手撿走大塊地膜,碎膜留在地里不管”,僅有15%的農戶會將地膜收集后賣給流動回收商販。“商販收一次才給1.2元/公斤,一畝地也就賣個5-6元,還不夠功夫錢。”村民張大媽的話道出了散戶的心聲。
隊員們走訪了阿拉爾多家小型地膜回收及供銷點,負責人均反映“原料收集難”。“散戶送來的地膜雜質多,清洗成本高,而且旺季(秋收后)收得多,淡季幾乎斷供,企業很難維持穩定生產。”



此外,小分隊還發現,部分農戶為圖方便,將廢棄地膜隨意丟棄在田埂、溝渠中,形成二次污染。
隊員們與鄉鎮農業技術推廣站工作人員座談時建議:“短期可推廣0.01毫米以上的標準地膜,提高其可回收性;長期可試點生物可降解地膜,并通過補貼降低農戶使用成本。”此外,針對回收產業鏈斷層問題,隊員們還設計了“村集體集中回收+企業定點加工”的模式構想,提出由村集體統一收集、分揀,企業給予上門收購補貼,政府配套運輸獎勵,以此提高全鏈條積極性。


此次調研隊員們認為,地膜帶來的農業效益顯著,但殘留污染問題已不容忽視,破解之道需“科技賦能”與“政策引導”雙管齊下:一方面要加強可降解地膜材料研發,降低生產成本;另一方面需完善回收補貼政策,打通“農戶-回收點-加工企業”的閉環鏈條。
“這次三下鄉讓我們看到,農田‘白色污染’的治理不是單一技術問題,而是需要結合農民實際需求、產業發展現狀的系統工程。”用專業知識助力鄉村生態保護與農業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