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五日,蟬鳴撕扯著滾燙的空氣,三伏天的烈日炙烤著大地。然而,在成都市溫江區城武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內,卻是一片沁人心脾的清涼與歡聲笑語。石油與天然氣工程學院“紅色黨史宣講隊”的三下鄉社會實踐正如火如荼地展開。他們帶來的并非枯燥的理論宣講,而是一場名為“紅色筑夢,紙惠雙齡”的主題活動,巧妙地將紅色文化傳承、非遺技藝體驗與現代心理教育融為一體,精準聚焦社區中的“一老一小”群體,用一把把素白的團扇,繪出了一幅幅跨越年齡的情感畫卷。
活動伊始,實踐隊員們便用精心布置的場地瞬間吸引了居民們的目光。社區活動中心化身一座熱鬧的非遺樂園:長桌整齊排列,上面為每一位參與者準備了一把純白的團扇和一套斑斕的彩筆。老人們慈祥地牽著孫兒們的手陸續落座,孩子們眼中閃爍著好奇與期待的光芒。
情緒繪畫:色彩背后的內心世界
活動的核心環節——“情緒面具”繪畫在輕松的氛圍中開啟。實踐隊隊長首先以淺顯易懂的語言,引導大家認識情緒的多樣性:“就像天氣有晴有雨,我們的內心也會有喜怒哀樂。今天,我們不用說話,只用顏色和線條,把心里的‘天氣’畫在扇子上好不好?”
在志愿者們的鼓勵下,無論是銀發蒼蒼的老人,還是稚氣未脫的孩童,都紛紛右手執彩筆,左手按團扇,沉浸于創作之中。筆尖劃過絹面,無聲地訴說著各自的心事與故事。
其中一個小男孩,用尖銳的黑色線條重重地勾勒出一個憤怒的鬼臉面具,卻在面具的角落,小心翼翼地添上一朵粉色的小花。“我有時候會很生氣,像這些黑線一樣,”他小聲地向志愿者解釋,“但媽媽就像這朵小花,總能讓我慢慢好起來。”這份稚拙而真誠的表達,正是情緒管理的初階啟蒙。
還有孩子畫下了“彩虹眼淚”,在藍色的淚滴中,加入了彩虹的所有顏色。“難過的時候,其實有很多人愛我,給我溫暖,就像彩虹一樣。”孩子們用最純粹的色彩,完成了一次與自我情緒的坦誠對話,而老人們則更多地繪出祥云、牡丹或簡單的笑臉,筆觸間流淌的是歷經歲月后的平和與豁達。
情緒走秀與情緒樹:動靜之間的文化升華
活動的尾聲迎來了高潮部分——“情緒走秀”。孩子們手持自己完成的獨一無二的“情緒團扇”,他們或用扇子遮面,表現“羞怯”;或奮力揮扇,表現“開心”;或緩步前行,表現“平靜”。這場特別的走秀,是用肢體語言對內心世界的第二次詮釋,贏得了全場陣陣掌聲。
最精彩的環節,是所有人共同用完成的團扇拼貼成一棵巨大的“情緒樹”。志愿者們提前在樹干上寫下《禮記·中庸》中的名句:“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這棵由數十把團扇構成的“情緒樹”,不僅是一件壯觀的藝術作品,更是一個生動的文化課堂。志愿者們借此向大家闡釋中國傳統文化中關于情緒管理的古老智慧:承認情緒的存在是基礎,而更重要的則是學會如何恰當地表達和調節,以達到內心的“中和”之境。
社區負責人張主任全程參與了活動,她感慨道:“將非遺技藝轉化為心理教育的媒介,這是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的一個非常生動的案例。這種‘非語言溝通’的方式,尤其適合不善于直接表達內心情感的青春期兒童和內斂的老人,它為我們的社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一個非常新穎且可復制的新范式。”
一把素白團扇,幾支斑斕彩筆,勾勒的不僅是圖案,更是情感的軌跡;傳承的不僅是技藝,更是文化的溫度。非遺從不是博物館玻璃櫥窗里冰冷的標本,它完全可以活在柴米油鹽的煙火氣中,流淌在代代相傳的指尖溫度里,成為現代人滋養心靈、表達自我的獨特方式。這次實踐,真正讓紅色的文化種子和非遺的藝術之花,在社區的老少心田間,落地生根,絢爛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