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心系民族文化保護與傳承,深刻指出:“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都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中華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葉,根深干壯才能枝繁葉茂。”近日,東北農業大學電氣與信息學院“錦鄉赫韻”社會實踐團,以理工科專業為支撐,深入開展赫哲非遺文化調研與文旅創新實踐,用信息技術為千年魚皮技藝注入現代活力,在守護文化根脈的同時,探索非遺與鄉村振興融合的新路徑。
走進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劉志紅的工作室,實踐團成員找到了赫哲技藝煥新的密鑰。“魚皮薄如蟬翼卻韌性十足,處理時要聽著魚皮的聲音找火候。”在傳承人指導下,“00后”學子們頂著零下20℃的嚴寒,用凍得通紅的雙手,完整體驗刮鱗去脂、染色縫制等魚皮制作工序,親身觸摸赫哲先民的生存智慧。從精致的魚皮畫到悠揚的伊瑪堪說唱,從傳統的樺皮船制作到獨特的民族紋樣,古老技藝在青年視角下逐漸鮮活。
實踐中,團隊專訪了曾作為少數民族代表赴京參加黨的二十大的赫哲族非遺守護者盧艷華。據她介紹,當前赫哲族掌握全套魚皮制作技藝者不足30人,鮭魚皮原材料年采集量下降60%,傳統紋樣數字化存檔率僅12%,非遺傳承面臨嚴峻挑戰。訪談之余,盧艷華現場演繹伊瑪堪說唱,其深厚的文化底蘊讓在場成員無不震撼,更堅定了團隊守護非遺的決心。
為破解傳承困境、助力鄉村振興,實踐團將技術優勢與地方需求深度結合。在饒河縣電商直播基地,成員們化身“文化主播”,不僅推廣赫哲族魚皮工藝品,還帶動當地特產銷售,讓非遺文化成為拉動地方經濟的新引擎;團隊研發的“漁歌赫音”小程序已正式上線,設計的AR互動程序能讓魚皮畫中的圖騰“活”起來講述民族傳說,后續還將持續開發“非遺數字視頻”項目,以科技為非遺活態傳承搭建新載體。
為擴大赫哲非遺文化影響力,團隊在多平臺、多渠道同步發力,宣傳成果顯著:
- 中國日報網發文:作為國際視野下的權威媒體平臺,團隊通過中國日報網的報道,向國內外讀者系統介紹赫哲族魚皮技藝、伊瑪堪等非遺文化的歷史底蘊與當代傳承實踐,讓赫哲文化走向更廣闊的國際舞臺。

- 多彩大學生網發文:聚焦青年實踐與成長,團隊在多彩大學生網分享實踐過程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悟,展現“00后”學子助力非遺保護的青春擔當,引發廣大高校學生群體的共鳴與關注。

- 三下鄉網發文:緊扣“三下鄉”社會實踐主題,團隊在三下鄉網詳細闡述將非遺保護與鄉村振興相結合的具體舉措,如直播助農、數字技術賦能等,為更多高校社會實踐團隊提供可借鑒的經驗。
“要讓赫哲文化像烏蘇里江水般流淌不息,既要守住老手藝的魂,更要找到新傳播的脈。”正如“錦鄉赫韻”社會實踐團在成果匯報會上所言,這場跨越千里的青春實踐,正以數字技術為橋,為瀕危非遺技藝打開通向未來的窗口,讓古老文化在新時代煥發蓬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