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南京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才聚興鄉”隊深入江蘇省海安市,聚焦當地農業生產現狀與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發展,在迥垛村及市農業農村局展開專題調研。通過實地考察與深度訪談,團隊成員深入了解了土地流轉、機械化應用、政策支撐等鄉村振興關鍵領域的實踐成效與現實挑戰。
深入交流:種糧大戶揭示生產實況
為直觀掌握一線生產情況,團隊首先在迥垛村村委會與四位本地種糧大戶展開座談交流。據大戶們介紹,南通市土地流轉率已超95%。迥垛村現占地面積為4358畝,其中1180畝規劃用于非農建設,1400余畝由種植大戶規模化經營,剩余1778畝為居民自建房。盡管當地土壤條件適宜種植紅薯、土豆等經濟作物,但種植結構仍以小麥、水稻等傳統糧食作物為主。
圖為“才聚興鄉”隊員與當地種糧大戶開展座談會議 馮愛文 供圖
種糧大戶郭惠琴作為規模化經營的典型代表,向團隊分享了自2016年承包土地以來的發展歷程:其家庭農場現有耕地1300畝,以水稻種植為核心,立足本地市場,成功打造“惠琴大米”品牌,年營業額穩定在500萬元以內。雖然農場已實現全程機械化作業并享受政策補貼,但仍面臨糧價波動、融資壓力及本地勞動力短缺等瓶頸問題。
圖為“才聚興鄉”隊員與郭惠琴的合影 馮愛文 供圖
從整體農業生產條件來看,調研發現當地農業生產已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拖拉機、收割機等設備普及率高。無人機施肥技術應用廣泛,每畝作業成本低至0.1-0.3元,成本效益顯著。不過,利好背后也有隱憂——水電網絡運維、農機保險等年均剛性支出超5000元,加之本地青壯年勞動力外流、對東北季節性工人的依賴等問題,共同制約了產業效益的進一步提升。
圖為“才聚興鄉”隊員與種糧大戶們的合影 馮愛文 供圖
農業社會化服務:建設提速與短板并存
在摸清村級生產實況后,團隊前往海安市農業農村局,進一步了解全市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建設情況。農機科負責人楊進介紹,全市規劃建設的18個綜合農事服務中心依托市場化運作取得顯著成效。種植業科負責人孫書云指出,通過打破鄉鎮行政壁壘、設立區域推廣中心,農業社會化服務覆蓋率提升了30%。與此同時,負責人們也坦言當前存在的短板:服務小農戶成本高、約12%的服務中心作業標準化程度不足,且配套政策仍有待完善。
會議明確了下一步重點舉措:加大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力度以降低服務成本;強化農事服務中心作業標準規范;加速智能農機裝備的推廣應用與升級迭代;持續深化農業技術培訓體系。
圖為“才聚興鄉”隊在海安市農業農村局前的合影 馮愛文 供圖
調研總結:揭示經驗與瓶頸,指明方向 綜合村級調研與市級部門座談的情況,本次調研深刻揭示了海安市鄉村振興的典型經驗與現實瓶頸。從迥垛村的實踐表明,高土地流轉率為規模化經營鋪平了道路,100%的機械化率彰顯了現代農業轉型成果。但持續的成本壓力與人才斷層等結構性矛盾,仍凸顯了農業生產效益提升面臨的系統性挑戰。從全市層面來看,市農業農村局主導建設的18個農事服務中心通過市場化運營顯著提升了服務覆蓋率,但破解小農戶服務“最后一公里”難題仍是當務之急。
基于調研發現的問題與經驗,團隊成員認為,未來需著力構建三大支撐體系:政策維度加大智能農機補貼力度;服務維度打造多層次、差異化供給網絡;人才維度貫通“技術培訓-實操指導”培養閉環。唯有如此,方能充分釋放農業社會化服務在鄉村振興中的核心驅動力,助推農業生產效益與農村發展質量雙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