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姑蘇聲影,傳承非遺文脈 ——蘇城學子用鏡頭與耳朵“存檔”城市聲音記憶
2025年7月1日至7日,蘇州城市學院“音影博物館”實踐團隊走進蘇州古城區街巷,開展“非遺聲影檔案”社會實踐活動。團隊以“學思踐悟”新時代青年使命為引領,通過田野調查、影音收集、深度訪談等形式,系統記錄蘇州傳統聲音文化,探索非遺活態傳承新路徑。
我國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工作。202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堅持守正創新,尊重非物質文化遺產基本內涵,弘揚其當代價值”。文件強調,要推動非遺融入現代生活,加大傳播普及力度,尤其鼓勵青少年參與非遺保護實踐,增強文化認同與文化自信。
蘇州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非遺資源豐富,昆曲、評彈、蘇繡、制扇等多項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在蘇州市“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中,也明確提出了構建非遺保護傳承體系、推動非遺數字化保存與活態傳承的重點任務。在此背景下,蘇州城市學院“音影博物館”團隊以實際行動響應政策號召,借助專業影音設備,走進街巷市井,系統采集、整理蘇州傳統聲音,為非遺的可持續傳承留下真實、鮮活的一手資料。
本次實踐聚焦“蘇州的聲音,團隊走訪了平江路、觀前街、網師園、寒山寺等文化地標,同時深入葑門橫街等市井生活區。他們用專業設備,用心捕捉并記錄下那些承載城市記憶的獨特聲響:評彈藝人指尖流淌的三弦清音、昆曲水袖翻飛間的婉轉唱腔、園林深處清脆的鳥鳴與穿林打葉的風聲。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葑門橫街,隊員們完整收錄了售賣“水八仙”之一雞頭米的老手藝人那一聲聲韻味悠長、極具辨識度的吳語吆喝——“阿要雞頭米……”,這充滿煙火氣的叫賣聲,瞬間喚起了無數老蘇州人的共同記憶。而在橫街深處一家不起眼的鐘表修理鋪,鏡頭則對準了專注修復傳統蘇鐘的老匠人。伴隨著細小的金屬工具與精密齒輪的輕微敲擊、調試聲,隊員們見證并記錄下這份需要極大耐心與精湛技藝的“時光守護”。這些聲音共同構成了立體的姑蘇聲景記憶。
除了聲音采集,團隊還與非遺傳承人、社區文化工作者展開深入交流。在評彈演出后臺,成員們與評彈表演者圍坐探討傳統技藝的傳承與發展;在社區文化驛站,他們深入了解基層在非遺普及方面的創新做法一位非遺專家在訪談中表示:“年輕一代的關注是非遺活態傳承的關鍵,既要守住老手藝的精髓之‘魂’,也要探索符合時代的新表達之路。” 這些走訪讓隊員們深刻體會到,無論是葑門橫街的雞頭米叫賣還是蘇鐘修復,都是鮮活的、流淌在日常生活里的非遺。團隊成員表示:“當老藝人的指尖在三弦上撥出第一個音符時,我們真切感受到了非遺的溫度。”
此次活動成果豐碩,不僅為蘇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積累了寶貴的第一手音影素材,更顯著提升了隊員們的調研能力與社會洞察力。團隊后續將對收集到評彈、昆曲、特色吆喝、傳統手工藝操作聲等豐富素材進行系統整理,制作成“姑蘇聲影圖鑒”線上展覽,并結合訪談內容形成非遺傳承建議方案,切實推動實踐成果轉化為服務地方文化發展的持續動力。
圖文:“音影博物館”實踐團隊
審核:朱一丹 王帆 李禛蕓